很多人以为“秋分”只是一个节气,其实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分水岭。
每年到了秋分,我的门诊里都会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意外开始明显增加——而这一切,往往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变化息息相关。
今年秋分,我想用一个更直接的视角告诉你:
如果你忽略了秋分的养生规律,很可能正在为冬季的疾病埋下隐患。
去年秋分刚过没几天,我的老患者李阿姨——一个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退休老师——因为天气骤凉加上晚上贪凉吃螃蟹,结果第二天开始严重咳嗽。她本以为是“小感冒”,坚持不去医院,自己吃了点感冒药。
两个星期后,她不仅咳嗽没好,还发展成 肺部感染+哮喘急性发作,需要住院吸氧治疗。医生会诊时发现,她的病源并不是单纯的细菌感染,而是秋分后的生活习惯错误:受寒+贪凉饮食+忽略保暖 导致免疫力下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秋分是个转折点,在它之后,人体进入“收敛—储藏”模式,任何刺激或疏忽都会让你在秋冬季轻易“中招”。
很多人以为“秋天干燥”,湿气问题就可以忽略,其实错!
中医早就有话:“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南方和沿海地区,初秋湿气仍重,湿邪在体内潜伏,会与寒邪结合,引发关节疼、胃肠功能下降甚至呼吸道问题。
临床陷阱案例:
我遇到一位长期办公室工作的男性患者,秋分后天天坐在空调房,午餐习惯吃凉拌菜和冰饮,不出半月出现腹泻、嗓子痒、晚上咳嗽。检查发现,他不仅脾胃虚弱,还有轻度支气管炎。原因正是湿邪没祛,又让寒气乘虚而入。
医生建议:
“秋分进补,冬天不生病”是很多人坚持的养生信条,但盲目的“大鱼大肉”只会让你秋季上火、胃肠负担加重。
反常识提醒:
医生建议饮食取向:
多选择温润清淡的滋补品,如银耳、百合、莲子、秋梨炖雪耳,既润肺又养胃;减少辣椒、烧烤、火锅等热性、刺激性食物,避免耗伤肺气。
秋分后昼夜温差大,冷空气初显威力,头部、腹部、脚部成为“三大寒邪入口”。
医生提醒:
在门诊上,秋分后的一个月里,因脚部受寒导致类风湿加重的患者明显增加。秋夜睡觉时,很多人忽略盖好被子,更是加速寒气侵入体内。
解决方法:
秋属金,金对应肺。肺怕燥,辛辣食物会加重耗散。酸味食物可以“收敛生津”,润燥养肺。
医生解释: 酸味食物会轻微收缩毛孔,减少水分丢失,让肺在干燥季节不那么容易受损。
秋天气候宜人,但运动量要恰到好处。
临床经验:
很多心脏病患者秋分后因过度登山而诱发心绞痛,原因就在于瞬间消耗过多阳气,产生心脏负荷。
秋天容易情绪低落,“悲秋”是真实存在的心理反应。压力大的人更易肝气不舒、失眠、抑郁。
医生建议:
每天抽出30分钟进行安静活动,如散步看景、深呼吸、正念冥想。养好情绪,就是养好免疫力。
医生点评:
适合秋燥型咳嗽、咽干患者,但不适用于急性哮喘或重度心肺病人。
临床提醒:
胃寒人吃秋蟹易引起严重腹泻。门诊中,每年秋分后的两周,腹泻患者明显上升。
每天3-5分钟,手法温和,长期坚持可有效预防季节性疾病。
秋分后的气候看似舒适,实际上昼夜温差常超过10℃。
这种温差是免疫系统的“杀手”,更易引发: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2023年监测:秋分后两周内,心脑血管急症就诊量上升约28%。
医生警告:
比保暖更重要的是恒温——穿脱衣物要及时,随身带一件薄外套或围巾,早晚注意隔温差。
作为医生,我想说——秋分不仅仅是个节气,它是你身体的“换季警报”。遵循“三忌、三宜、三秘诀”,你才能在冬季少生病、少花冤枉钱,更能保住家人的健康。
不要等到咳嗽、胃痛、关节疼才反应过来。好的养生,是在健康的时候主动做对的事。
你那里秋分后天气变化明显吗?你曾在换季时忽视健康导致生病吗?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也许能帮到和你有同样困扰的人。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