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掐断稀土供应后,美国才绝望发现,自己另一软肋也在中国手中

文 | 青茶

前言

2025年2月,我国对包括钨在内的25种关键金属实施出口管制,此举迅速引发国际关注。

尤其是美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试图通过增加本土开采和寻找替代国家来摆脱对我国的依赖。

钨,这个曾经不为人所熟知的矿物,正成为影响世界产业格局和地缘安全的关键砝码。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钨矿之战背后的真相。

钨为何能搅动全球?

钨,拥有“工业牙齿”的美誉,是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稀有金属。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球最高的熔点(3422℃),极高的硬度和优异的抗腐蚀能力,使得钨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半导体、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多个重要领域。

在军事上,钨是制造穿甲弹、坦克核心部件、导弹头部等重要军用装备的基础原材料。

在核能领域,钨作为屏蔽材料应用于核反应堆,在工业制造方面,钨制成的硬质合金被广泛用于切削刀具、钻头、电极材料。

可以说,没有钨,现代工业将陷入严重空缺。

美国之所以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如此敏感,是因为其钨资源严重依赖进口。

自2015年起,美国本土就停止了商业化钨矿开采,转而依赖从国外购买。

数据显示,中国是美国钨的最大供应国,占其进口总量的27%。

一旦中国实行严格管控,整个美国国防、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链将遭遇严重挑战。

钨并不是唯一受到中国出口限制的关键资源。

2023年以来,我国还先后对石墨、锑、碲、铋、钼、铟等一系列稀有金属采取了出口控制措施。

这些金属在AI芯片、5G通信、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等高科技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几乎每一种都直接关乎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技术。

中国为何频繁采取这一策略?

因为要保护本国稀缺资源,防止被低价掠夺,维护国家安全、强化产业链掌控力。

在中美长期博弈的大背景下,掌握战略矿产的话语权,就等于在全球科技与制造业领域握有筹码。

西方震惊的是,中国不仅资源储量丰富,而且在开采、精炼、深加工等全产业链环节中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

换句话说,中国不是简单的“矿石供应商”,而是具备技术、工艺、规模和效率的全能型强者。

而在这场全球资源掌控权的战争中,钨,仅仅是一个开始。

中国全面主导钨矿产业链

如果说“谁掌握钨矿,谁就掌握工业命脉”,那么中国无疑是这个命脉的守门人。

根据2022年全球统计数据,全球钨的总储量约为380万吨,而中国的储量就达到了180万吨,占比47.37%。

而到了2023年,全球钨储量增长至440万吨,中国一国就拥有了230万吨,占比高达52.27%。

这意味着,世界上超过一半的钨矿都在中国的土地上。

更令人震撼的是产量。

在2022年,全球钨矿产量为8.4万吨,而中国的产量高达7.1万吨,占比超过84%!

2023年尽管全球总产量略降至7.8万吨,中国依然贡献了6.3万吨,占比80%以上。

中国不仅有资源储备,还长期维持全球最大的实际供应能力。

我国的钨矿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生产稳定、开采成本相对低廉,技术成熟。

在加工方面,中国不仅能将钨矿精炼为高纯度产品,还能生产出仲钨酸铵、三氧化钨、碳化钨等多种工业用途的半成品和终端制品。

2024年,中国出口仲钨酸铵782.41吨,三氧化钨3189.96吨,碳化钨4146.76吨,出口结构涵盖从原矿到精制品的完整链条。

这种一体化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轻易复制的。

而美国呢?在资源、加工、技术、供应链等方面,几乎全面落后。

他们虽然也从德国、越南、玻利维亚等国家进口部分钨产品,但这些国家的资源储量和产能都远不如中国。

美国目前的钨供应主要依靠7家本土加工企业,利用回收金属或从海外采购原料进行再处理来满足需求。

这种做法在稳定性和自主性方面都存在严重短板。

面对中国的管制政策,美国已经在行动。

2023年底,一家美国钨制造商与澳大利亚钨矿企业,签署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五年供应合同,试图建立新的供货渠道。

同时,五角大楼也在推动矿产多元化采购政策,鼓励本土企业投资探矿与开采。

但新矿山的开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环境限制多,短期内根本无法形成有效产能。

更关键的是,美国不仅缺资源,还缺技术。

钨矿从采掘、提纯到加工,都需要精密的设备与丰富的经验。

中国在这些环节早已建立起完整产业链,而美国想要重新搭建一套体系,不仅难度极高,还要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

未来,中国仍将牢牢把控全球钨矿的出口命脉,掌握着这个战略资源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钨矿“内鬼”不能忽视

出口管制的目的,是国家战略布局的体现,但政策能否真正落地,还需要国内的监管和执行力度跟上。

2024年9月,一起发生在上海的钨粉盗窃案引发广泛关注。

某钨粉企业的仓库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陆续盗走了100多公斤钨粉,累计价值达38万元。

最终,这位“内鬼”被查出并被依法判刑,但这起案件也暴露出,我国在钨资源管理上存在的监管漏洞。

钨是战略物资,出口受到严格限制,而在国内依旧有个别企业和个人为了一己私利铤而走险,这些行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也容易被境外势力钻空子。

若不及时加大打击力度,这些非法渠道极可能成为西方获取我国钨资源的“后门”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国家加强管制,市场上的非法流通渠道就会活跃起来。

特别是在国际高价诱惑下,走私、偷运、违规出口等现象可能死灰复燃。

而钨作为关键金属,其市场价格波动大,附加值高,更容易成为“灰色交易”的目标。

除了出台政策限制出口,更需要强化企业合规意识,要求所有从事钨矿及其制品的企业建立严格的物流监控系统。

要完善仓储管理机制,防止员工监守自盗,规范出入库记录。

同时打击走私渠道,海关、市场监管、公安应形成合力,重点排查私运路径。

还要建立追踪体系,通过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对钨制品流向进行可追溯管理。

只有在“政策+执行+技术”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下,国家战略才不会因为个别“内鬼”而功亏一篑。

钨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稀有,而在于它的战略意义。我们不仅要守好资源,更要守好人心。

结语

钨矿之争,不仅是一场资源之争,更是一场话语权与国家安全的较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已经牢牢占据主动权,无论是储量、产能、技术还是产业链整合能力,都远超全球其他竞争者。

挑战也并非不存在——外部是美国等国家的产业脱钩企图,内部则是个别不法分子的“投机取巧”。

未来,如何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巩固产业链安全、筑牢监管防线,考验的不仅是政府的智慧,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钨矿只是开端,关键矿产的博弈,注定将成为21世纪中美竞争的主战场。

参考资料:

《商务部回应对钨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新华网 2025年2月4日

《1.5万吨!2024年美国钨矿进口量降近 9%》 中钨在线 2025年2月27日

《“钨”以稀为贵——管人员监守自盗侵占稀有金属钨原料获刑》 新民晚报 2024年9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科技   中国   软肋   稀土   美国   绝望   手中   发现   全球   资源   产业链   管制   储量   国家   关键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