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将至,怎样“伏”获健康?

所谓“伏”,即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之意。众所周知,每年有三个伏,按照我国干、支纪日的排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

伏天气候特点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灵枢•百病始生》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意思是说,人生病主要是与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等异常邪气(六淫)、饮食失宜、七情所伤(喜怒忧思悲恐惊)密切相关,暑邪跟风、寒、湿等人们熟知的病邪一样,同样可以成为使人致病的邪气。这样的天气里让人或是容易中暑,或是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或是不思饮食而“苦夏”……

我们该如何养生,“伏”获健康呢?





衣要暖


什么,天都这么热了穿衣还要注意保暖?!

对!您没看错,这里所说的衣要暖指的不是在户外的情况,而是在室内。炎炎夏日,公共场所如银行、医院、商场、超市、公交地铁等都会开放冷气,而且很多地方开的还很足,室内外温差很大,在室外人的腠理处于开放状态,骤然进入室内低温环境,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侵犯人体导致呼吸系统、骨关节病等疾病发生。尤其老人、儿童以及平时怕凉怕风的阳虚体质者更应注意,建议上述人群外出时如果有进入室内公共场所的打算,提前备一件薄外套谨防夏季受凉。




食宜淡


酷热夏天,不仅人不爱动,咱这胃肠也不爱干活,俗称“苦夏”,容易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这个时候再吃一些油腻的食物,则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造成脾虚湿滞,聚而成痰,而成“痰饮”之病,切忌每日烤肉撸串肥甘厚味

根据五行理论,夏季对应五味当中的“苦”味,在夏季适当吃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苣或饮用苦丁茶等苦味茶饮都有利于“降心火”,从而对心脏养生有所裨益。同时,“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夏季也可以多吃酸味或咸味之品来养心。夏天天热易导致汗出过多,我们可以选择性多食一些酸味之品,比如乌梅、五味子、酸梅等,除可以收敛、固气以外,还可以生津止渴。

另外,一些平时脾胃功能较弱的朋友还应该注意少食生冷。从中医理论讲,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季节,有助于人体补阳驱寒,如不能顺应时节,过食生冷,则不利于寒气外趋,可能为脾胃虚寒留下病根。









住早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昼长夜短,人们此时的作息应当顺应四时变化做出调整,适当晚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古话最能体现古人的生活智慧。

另外,有午睡习惯的朋友们要注意几点:

1、时间不要过长(20-30分钟为宜),以免进入深睡眠导致醒后更加疲乏无力,而且午睡时间过长也可能会造成睡眠日夜颠倒而破坏正常的睡眠规律;

2、不能午饭后立即躺下睡觉,这样可能会造成食物滞留在胃中、胃液反流而导致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病等疾病。






行防暑


主要包括日常出行和运动两方面。日常出行方面,天气炎热烈日当头之时,大家出门时防晒霜、防晒衣、遮阳伞等防暑装备自是不会忘记,咱们主要唠唠伏天运动注意啥。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性升发,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还可伴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危急症状,也就是出现了“中暑”情况(现代医学称之为热射病)。基于此,我们在夏季进行户外运动时,不宜做大量出汗的运动,在出汗之后要适当补充水分,以淡盐水为佳,而不宜饮用纯的“甜水”。可选在清晨和傍晚运动,运动形式需结合自身能力,体质偏弱者注意以太极拳、五禽戏、健走等相对柔和的运动为主,以微汗为度






补阳气


《黄帝内经》有云“冬为阴,夏为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在一年四季当中为自然界阳气最为充盛之时,而伏天则达到了顶点,为“阳中之阳”。按照《内经》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理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一样,均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在自然界,“伏”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之意,故而伏天可谓人体养阳气的最佳时节,尤其是平时手脚冰凉、恶风怕寒以及一到冬天就犯咳喘病的朋友们更应借助伏天来扶助阳气。

那么,如何“补阳气”呢?



01

晒太阳


这是最简单经济的办法了。可以选在早晨8-9点左右的时间进行,此时太阳初升,温度还未达最高。宜多晒背部,按照阴阳理论,人体的背为阳,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主要循行于人体背部,多晒后背更利于扶助阳气。但也要注意不要晒太久,晒后不要直接进入低温的空调房,以免寒邪乘虚而入反倒不利于健康。


02

中医传统疗法


比如艾灸、中药穴位贴敷等疗法。“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一种中医养生治病的指导思想。顾名思义,它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等,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通过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对人体进行艾灸、中药穴位贴敷等,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中国医大一院中医科每年三伏都开展中药穴位贴敷活动,今年三伏贴敷日是7月20日、7月30日、8月7日,欢迎到中医门诊咨询!



END

供稿:中医科 张杨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宣传工作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养生   伏天   健康   阳气   夏季   自然界   人体   素问   脾胃   穴位   腠理   艾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