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见过这种糟心场景?周末清晨六点半,孩子还睡眼惺忪想摸会儿积木,家长“啪”地把奥数练习册拍在桌上,语气急得冒火,“别人都在补,你敢放松?考不上好初中,以后咋办!”
最后孩子憋红了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到了深夜,客厅又炸开夫妻吵架的声音,丈夫抱怨“你就该多顾家,别总盯着加班”。
妻子反驳“你咋不把工资全交?人家老公都这样”,吵到最后,俩人都觉得日子像套着枷锁,喘口气都难。
你就没问过自己吗?这些让我们又累又委屈的“卷”,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生活里的“人为”,从来不是啥高大上的概念,就藏在那些“必须怎样”的小事里,悄悄把我们逼进内卷的漩涡。
先说说教育这事儿,原文里提过家长“眼里只有成绩”,但你仔细观察就知道,现在的“人为”比这还具体。
有的家长给刚上小学的娃报了8个补习班,从早到晚排得密不透风,孩子连扒口饭都要被催“快点,等会儿赶不上英语课”,有的家长看到别人孩子考98分,就对着自家娃的95分发火,忘了孩子上次才考80分,这点进步本来就该夸。
这些家长不是不爱孩子,是被“人为”的目标迷了眼,他们把“考高分→上好学校→当精英”当成了教育的唯一标准答案,却忘了孩子最该有的,是因好奇主动翻书的快乐,是和小伙伴在楼下疯跑的童年。
结果呢?多少孩子没了正常休息时间,天天被补习班占满,多少青少年憋出抑郁、焦虑,甚至有人走了极端。
这些伤害不是地震、火山那样的天灾,根儿就是家长那种“刻意求结果”的“人为”心思。
不光教育,婚姻里的“人为”也特别多。
原文说“婚姻本来该是‘琴瑟和鸣’的舒服状态”,可现在很多婚姻变味,恰恰是因为“人为”的标准太多。
有的丈夫刷到短视频里“好妻子都把家收拾成样板间”,就指责妻子不够勤快,忘了妻子每天也要上班,累得回家只想歇会儿,有的妻子看到闺蜜收到昂贵生日礼物,就抱怨丈夫“不懂浪漫”,忘了丈夫每天下班会主动买菜做饭。
这些“别人都这样”“你应该怎样”的标准,全是人为定的,根本不是婚姻本来的样子。
原本相爱的两个人,被这些标准逼得互相指责,最后把日子过成“还不如单身”的煎熬,多可惜?
就连做学问,也逃不开“人为”的影子。
有人本来对历史研究特别痴迷,每天泡在图书馆翻古籍,哪怕没名气也乐在其中,这是顺着自己本性做事,也是保住老天爷给的天赋。
可后来听人说“评上教授才算成功”“拿到国务院津贴才有面子”,就开始急着凑论文数量、跑关系混人脉,把原本喜欢的研究当成“评职称的工具”。
最后教授是评上了,再拿起古籍时,却没了当初的热情,只剩应付差事的疲惫。
你看,“人为”的目标就是这样,把本该轻松的事,变成压在心里的包袱。
说到这儿,估计有人会纳闷,“人活着不就得干事吗?难道‘人为’就是做事?”当然不是。
道家说的“人为”,不是“人主动去做一件事”,而是“脱离事物本质,硬给它套上一个‘标准答案’”。
这个标准答案可能是社会教的,可能是别人传的,也可能是自己瞎琢磨的,但不管从哪儿来,只要它让你觉得“累”“委屈”“不开心”,大概率就是“人为”的坑。
这就不得不提道家的核心原则,“无为而无不为”。
很多人一听“无为”,就觉得是“啥都不做、躺平摆烂”,其实完全错了。
“无为”真正的意思是“不刻意硬做”,比如孩子喜欢画画,你鼓励他画就好,这是“无为”,但你非要逼他“必须画出获奖作品”,甚至为了获奖让他模仿别人的风格,这就是“人为”。
简单说,“无为”是顺着事物的本性走,“人为”是逼着事物按你的执念走,后者往往会带来伤害,就像你硬逼春天开的花冬天绽放,花不光开得蔫儿,搞不好还会被冻死。
道家这门“生命实践”,最终目标特别实在,就是“全身”,保住老天爷给咱们的命和福气,躲开那些能伤到咱们的“害”。
这里的“害”,不是天灾,是人自己搞出来的麻烦。
比如职场里,有人本来做设计做得好好的,却被“35岁必须晋升管理岗”的说法绑架,明明不擅长管人,却硬着头皮争职位,最后管理没做好,设计能力也荒废了。
还因为压力大得了胃病,再比如生活里,有人看到别人晒旅行打卡,就觉得“我必须每年去10个国家,不然就是没见识”,明明工资不高,却借钱去旅游,最后欠了一屁股债,还得天天加班还债。
这些“害”,全是“人为”的目标带来的,本来完全能避免。
现在的“人为”还有个特点,特别隐蔽,像温水煮青蛙。
它不会一下子让你觉得疼,是慢慢渗透的。
比如你一开始只是“想考个好成绩”,后来变成“必须考全班前10”,再后来变成“必须比同桌考得好”,你一开始只是“想攒点钱”,后来变成“必须买100平米的房子”,再后来变成“必须比同事的房子大”。
不知不觉中,你就被这些目标绑住了,等发现的时候,已经累得喘不过气。
其实分辨“人为”很简单,只要看看“自然活”和“人为卷”的区别,就一目了然,前者轻松自在,后者疲惫焦虑,完全是两种人生。
先看教育里的“自然”与“人为”。
“自然”的教育是啥样?孩子看到天上的小鸟,好奇地问“小鸟为啥会飞”,你陪着他一起查资料、看纪录片,哪怕最后没记住啥“空气动力学”,但孩子保住了对世界的好奇,孩子喜欢画画,你给她买画笔和纸,让她随便画,哪怕画得“不像”,但她在创作里感受到了快乐。
而“人为”的教育呢?孩子问“小鸟为啥会飞”,你直接扔给他一本《百科全书》让他背答案,孩子喜欢画画,你却逼她学素描,说“素描学好了才能考美院”。
这两种方式养出来的娃,差别特别大,前者自信又开朗,后者却压抑得怕犯错,这就是“自然”和“人为”的差距。
再看婚姻里的“自然”与“人为”。
“自然”的婚姻,是丈夫下班看到妻子累了,主动说“今天我来做饭”,不是等着妻子“该做的饭”,是妻子知道丈夫要陪客户,不会夺命连环call,而是发一句“少喝点酒,注意身体”,不是要求丈夫“必须准时回家”。
两个人互相体谅,不用“标准”绑架对方,日子过得舒服又踏实。
而“人为”的婚姻,是丈夫觉得“妻子就该收拾家务”,哪怕妻子生病也不搭手,是妻子觉得“丈夫就该赚钱养家”,哪怕丈夫失业了也不体谅。
最后俩人吵来吵去,把感情都吵没了,本来好好的日子,何苦呢?
职场上的“自然”与“人为”,差距更明显。
“自然”的职场状态,是你喜欢做策划,就认真打磨每一个方案,哪怕暂时没升职,也能从工作里找到成就感,是你擅长做技术,就专注提升技术能力,哪怕没当主管,也能成团队里的“技术大神”。
而“人为”的职场状态,是你本来不喜欢管理,却为了“晋升”硬着头皮争岗位,是你本来擅长做内容,却为了“KPI”硬写自己不认同的文章。
最后你可能拿到了想要的职位,却丢了自己喜欢的事,每天上班像上刑,这样的“成功”,真的是你想要的?
做学问也一样,“自然”的做学问,是你对古代诗歌感兴趣,就一头扎进唐诗宋词里,哪怕发表不了多少论文,也能在诗词里感受到快乐,是你对生物学好奇,就泡在实验室做研究,哪怕暂时没成果,也能从每一次实验里找到新发现。
而“人为”的做学问,是你为了“评教授”硬凑论文,哪怕内容自己都不认同,是你为了“拿津贴”跟风做热门课题,哪怕自己根本不感兴趣。
最后你可能评上了教授、拿到了津贴,却再也找不回当初对学问的热爱,这样的“收获”,值得吗?
其实跳出“人为”的坑,不用复杂的方法,平时多问自己三个问题,就能把人生从内卷里捞出来,过得轻松点。
第一个追问,“我现在追的这个目标,是事儿本身需要的,还是别人硬塞给我的?”比如你想“考博”,先问问自己,是真喜欢这个领域,想深入研究。
还是爸妈说“博士有面子”,或者同事都考了你也跟着考?要是前者,那就是“自然”的目标,就算难,你也有劲儿去做,要是后者,那就是“人为”的目标,就算考上了也会觉得累。
再比如你想“买大房子”,问问自己,是家里人多住不开,还是“别人都买大的,我不能比别人差”?前者是实际需求,后者是“人为”的攀比,想清楚这点,你就不会被别人的标准绑架了。
第二个追问,“做这件事的时候,我是轻松投入的,还是紧绷着‘必须做成’的?”
比如你学做饭,要是觉得“跟着教程一步步来,哪怕炒糊了也好玩”,那就是“自然”的状态,你能从做饭里找到乐趣,但要是觉得“必须做出饭店的味道,不然就是失败”,那就是“人为”的焦虑,哪怕最后做得好吃,你也会觉得累。
再比如你陪孩子玩,要是觉得“陪他搭积木很开心,不管搭成啥样都好”,那就是“自然”的陪伴,要是觉得“必须通过搭积木教会他数学,不然就是浪费时间”,那就是“人为”的功利,两种心态,带来的体验完全不一样。
第三个追问,“这个目标实现了,我真的能舒服吗?”很多人被“人为”的目标绑住,是觉得“实现了就会开心”,可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
比如你逼自己“35岁前晋升总监”,真晋升了才发现,每天要开无数会、处理无数人际关系,根本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反而怀念以前做普通员工的日子。
比如你逼孩子“考进全班前10”,孩子真考上了,却变得小心翼翼,怕下次考不好,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跟你撒娇,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人为”的目标就算实现了,也带不来真正的舒服。
其实道家的智慧,从来不是让我们“不做事”,是让我们“不被做事的执念绑住”。
那些没被“人为目标”绑住的人,才过得最自在,他们陪孩子时不纠结“学没学到东西”,只享受相处的快乐,他们工作时不执着“必须升多高”,只专注做好手头的事,他们过日子时不攀比“别人有什么”,只珍惜自己拥有的。
这样的人生,没有那么多“必须”,却有更多的“开心”,这才是我们对抗内卷的底气。
到这儿你就会明白,躲开“人为”的坑,其实没那么难。
只要多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把那些“硬加的目标”扔掉,你就会发现,日子不用那么卷,也能过得很舒服。
这就是道家智慧最实在的用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轻松人生。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