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后人现状:妻被日军迫害致死,儿37岁因公殉职,留下5子女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人民网】【中国青年报】【顶端新闻】(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浅浅

编辑|浅浅

白山黑水铸忠魂,铁血丹心照汗青。

9月3日阅兵万众瞩目,战旗方队亮相时,80面红旗飘扬承载历史荣光,也承载了太多痛。

其中第一面迎风怒展的,便是杨靖宇支队的旗帜!

国家危亡之际,他离开家乡,在雪原林海拉起抗日武装,一坚持就是十余年。

他用步枪、大刀、木棍勇猛杀敌,打破日军“三个月消灭东北”的痴心妄想,给群众带去希望。

然而这个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却惨遭背叛者与日军的联合围剿。

杨靖宇在粮食断绝后坚持不投降,率队奋战100天,孤身作战至最后,于35岁壮烈牺牲。

头颅被铡,身首异处。

腹部被剖,胃中树皮、草根触目惊心。

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终是没享过一天福,也没看到5年后的日军投降。

杨靖宇无疑是日军的“眼中钉”,他的家人有没有受到迫害?

他为伟大事业奉献了生命,他的后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有没有受到照顾?

为人民而奋斗

“我倒要看看他都吃了什么,竟然能坚持这么久。”

1940年,英雄杨靖宇在日军的围剿下永远的闭上双眼。

他倒在了那个冰天雪地,战友尸体遍地的地方。

杨靖宇带领几十人的小分队突围,惨遭埋伏。

内部出现的叛徒,恨他入骨的日军联手,将他们逼入绝境。

零下40度,无支援,无存粮,坚持100多天已是奇迹。

当身边最后两人也牺牲后,杨靖宇握紧手中的枪,硬是一个人和敌人周旋了5天5夜。

日军企图劝降,得到的只有振聋发聩的一句。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日军大怒,子弹贯穿他的胸膛,甚至还铡掉他的首级游街示众。

为了探索他究竟哪来的力气,日军竟又残忍地破腹。

看到宁死不降的人胃里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日军止不住胆寒。

这个人,真是在靠意志在战斗!

杨靖宇为抗日奋斗一生,伟大牺牲,然而却至死都不知道,家人在战乱年代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家的顶梁柱马尚德就是杨靖宇。

1928年,马尚德接受组织任务奔赴东北,临走前告诉妻子郭莲。

“我明天出趟远门,家里就交给你了。”

彼时他的儿子马从云1岁,女儿马锦云不过刚出生5天。

君问归期未有期,郭莲也没想到这会是和丈夫的永别。

马尚德7岁上私塾,读的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18岁进入纺织工业学校学习,又在学校知道了中国共产党,知道了共产主义思想。

他的心中,燃起了为理想而奋斗的火焰,最大的心愿是让受冻的乡亲们能穿上衣裳。

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在家乡河南驻马店确山从事农民运动。

第二年马尚德就干了一件大事,带领上万农民暴动并取得成功。

妻子郭莲心惊肉跳,知道丈夫干的事有多危险。

可马尚德却说自己干的都是正事,他深知没有国,就不会有家。

同年他顺利转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被派遣到多地进行地下工作。

这个过程中马尚德也曾几次被捕,但他忍受酷刑,坚贞不屈。

经受过这么多考验,马尚德被组织委以重任,前往东北领导抗日斗争。

他化名张贯一,领导抚顺工人与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他又化名杨靖宇,领导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配合抗日战争。

从1928年离家到1940年牺牲,杨靖宇始终没回过家乡,死在了那片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

杨靖宇无愧于国,却愧对于家。

在那个战乱年代,他的家人该过着怎样的生活?

女人撑家

“藏好你爹的照片,红军来的时候告诉他们,你爹叫马尚德。”

1944年,病床上的郭莲向子女叮嘱完这句话不久便撒手人寰。

直到死,她都不知道丈夫身在何处,是生是死。

自从丈夫走后,这个女人便撑起了这个家,一撑就是16年。

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军蠢蠢欲动,对像杨靖宇这样的革命分子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郭莲知道自己作为家属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便带着孩子和婆婆东躲西藏。

他们不敢暴露身份,只能要饭乞讨、拾荒为生。

逃亡过程中郭莲也被抓住过,但她像丈夫一样坚强,即便敌人再怎么威逼利诱也不曾透露半分消息。

1944年,寻找丈夫踪迹的她被日军当可疑人员抓获。

郭莲不仅遭受酷刑,头部受到重创,还被日军恶趣味的投入粪坑之中。

郭莲虽然当时保住了一条命,但伤口感染的她自知时日无多。

丈夫走时留给她一张年轻时求学时的照片,那也是能证明他身份的东西。

郭莲将照片缝进衣服里,等着革命胜利的那天。

临死前她将秘密告诉子女,希望子女能找到父亲,便合上了眼睛。

郭莲去世那年,儿子马从云不过17岁,从母亲手中接过家庭重担。

1949年确山解放,他终于能光明正大的寻找父亲了,可却始终无果。

“马尚德,没听说过。”

直到1951年,有关部门在杨靖宇战友的帮助下找到了在农村生活的孩子。

马从云和媳妇方秀云一起赶到哈尔滨,在玻璃瓶子里看到了父亲的头颅标本。

终于,终于找到了。

他跪地痛哭,哭尽了20多年的心痛与遗憾。

马从云在这里见到了不少父亲的战友。

看着那张和杨靖宇长得一模一样的脸,历经风霜的战士们不禁花了眼。

他们都心疼这个孩子,表示要给他安排工作。

可马从云有这样英勇的父亲,又怎么是没骨气的人。

他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对着父亲磕头,“爹,我不会给你丢脸的”。

后来凭自己的本事,马从云考进了信阳铁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郑州铁路局。

他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身患重病也不肯休息。

1964年到江苏出差时事故发生了,马行云不幸肝癌病发,37岁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而他的妹妹马锦云则活到了57岁,在1986年因病去世。

她生前在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到退休,是平平淡淡,也是苦尽甘来。

杨靖宇的子女虽然都去世了,可他的意志却没消失。

马行云去世前曾叮嘱妻子方秀云,“咱们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孩子可不能丢脸。”

方秀云也谨记丈夫的遗愿,秉承了烈士遗志教育孩子。

满门忠烈

方秀云有5个孩子,丈夫去世时最大的不过14岁。

方秀云没有利用身份求助,而是一个人辛苦工作,养活5个孩子。

与杨靖宇出生入死的老战友曾来看望他们,还给5个孩子重新取了名字。

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

意思是不要忘记他们是杨靖宇的后代,要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

方秀云也时常拿出从靖宇县带回的桦树皮,告诉孩子他们的爷爷当时有多艰难,让他们要向爷爷学习。

2016年方秀云去世,5个孩子也都成长成了她想象的样子。

老大马继光虽是聋哑人,但却身残志坚,在铁路局兢兢业业到退休。

两个女孩马继先和马继传,一个是铁路上的土木工程师,一个在财会岗位上工作。

老四马继志则是应征入伍,在部队待了4年,还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战斗中一颗子弹划过他的肚皮,留下伤痕,荣立三等功。

直到退役都没人知道他是烈士的后代,因为母亲告诉他,要是别人因特殊身份照顾他,那是对爷爷不孝。

退役后,马继志当上了一名火车司机,继续为群众服务。

而他的弟弟马继民也不遑多让,年纪一到就应征入伍,在南海舰队服役了4年。

复员后,马继民在郑州铁路局物资供应总段工作。

然而到吉林白山市参加杨靖宇诞辰100周年时,他却被靖宇县极力挽留。

靖宇县强烈要求他担任县长助理,协助当地红色旅游发展。

再三确认符合制度流程后,马继民才留了下来。

他到处走访调查,挖掘收集资料,宣传红色事迹。

高中毕业的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够,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党校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

杨靖宇的孙子辈像儿子马行云嘱咐的那样,没一个丢脸的。

而曾孙辈,也谨记祖上教诲。

老四马继志的儿子马铖明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了曾祖父战斗过的白山市靖宇县。

他在名叫保安村的村子里当村书记助理,有需要时还会化身志愿者为人民服务。

老五马继民的儿子马琪瑞也已长大成人,在解放军驻洛阳某部服役。

9月2日,他在抗战胜利80周年前夕接受采访,骄傲的表示即使曾爷爷走了,但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会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他像父亲马继民言传身教的那样,作为先烈后代,他们只能争光,不能抹黑!

“我们马家会把桦树皮当传家宝传下去,永不忘本”。

方秀云马继民

结语

没有杨靖宇这等舍生忘死之辈,就没有今天的四海平安。

他的信仰与意志不仅影响着后代,也影响着千万中国人。

英雄永垂不朽,且看后辈努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人民网 中国青年报 顶端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历史   因公殉职   日军   后人   子女   现状   郑州铁路局   丈夫   孩子   靖宇县   父亲   后代   确山   白山市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