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主心善,施舍一块坟地,换来家族近300年荣华富贵

在我们中国人的教育中,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善有善报,佛教的因果论在空间传播得也很广。

如今的我们看来,这种思想似乎太过迷信,但实际上现实中做善事得到好报的概率很大,古代时候也有真实的案例。

比如在元末明初时一个小地主因为心善,施舍了一块地给人当坟地,竟然就换来了家族近300年的荣华富贵,他就是明朝的义惠侯刘继祖。

草根皇帝朱元璋

刘继祖是谁?我们不了解,其实当时他被封赏时官员也一头雾水。

这个刘继祖做了什么,能平白被封为侯爵?这就要从朱元璋和他父母的坟地说起。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洲一个贫困家庭里,没地只能跟地主刘德租地,每年上交一定的租金,朱元璋年龄小就给地主放牛。

他家的贫困程度是祖上三代贫农,从他们的祖父名字中就能看出来。

元朝时,普通人是没有权利取名字的,只有读书人和当官的才能取,人们刚出生时都是姓加数字,比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这个数字也有一定说法,有些是按照父母年龄相加之后得到的数字作为名字,有些是根据出生月日来起名,朱元璋就是出生于八月八日的人。

据说1328年他出生时红光满地,从简陋的房屋中泄漏出来,搞得邻居以为他们家着火了,一问才知道陈氏生了孩子。

不过这种说法在如今看来,是皇帝为说明自己“人权天授”的正统性而编的,可信度不高。

不过朱元璋确实是天选之子,前期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家里没有自己的地,只能给地主当佃农,孩子还多,朱元璋有3个哥哥两个姐姐,一家八口人根本就吃不饱饭。

他十七岁时安徽又发生了严重的灾荒,灾难之后瘟疫又流行,父母和大哥就死在了这场瘟疫中。

父母没了,几个孩子要各寻出路,三哥已经当了上门女婿,两个姐姐相继出嫁,只剩下二哥和朱元璋,对着父母和大哥的遗体苦恼。

古代人们都讲究入土为安,可是朱家一分地都没有,想买地又没钱,该怎么办呢?

两人想到了地主刘德,恳求他施舍一块地安葬父母和大哥。

然而刘德名字里带个德,心中却没有多少。更何况在灾荒的时刻,他自己也为以后发愁,就厉声将兄弟俩赶了出去。

正当兄弟俩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刘德的兄弟刘继祖竟然伸出了援手,表示愿意将一块贫瘠的土地给他们当坟地。

这个刘继祖没有刘德那么有钱,但是曾经当过元朝的官,心地挺善良,他妻子娄氏也是善良的女人,对此没有怨言。

朱元璋兄弟俩千恩万谢,然而除了没地之外,他们连给父母、大哥办丧事的钱都没有,也不好意思再问刘继祖借,只好用家里的破布破草席卷一卷,就下葬了。

这事了了之后,兄弟俩开始思考寻找出路,二哥决定外出去闯荡,朱元璋在邻居大婶汪氏的建议下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至少还能有口饭吃。

不过在那个年代,皇觉寺也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必须有块敲门砖才行,说简单点那就是有钱打点一下。

朱元璋根本没有钱,但他很幸运,身边总是会出现真心实意对他好的人,汪氏就拿出自己的积蓄买香火礼品,又让儿子曹秀跟着朱元璋去出家。

在寺庙里朱元璋的日子也还算好过,但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命运又推着他往前走。

因为饥荒寺庙香客少了很多,寺庙也供不起那么多人了,于是主持就宣布大家云游化缘,朱元璋只好跟着拿着钵盂化缘讨饭。

而此时各地的起义军已经四起,起义的百姓和元朝官兵打起仗来,把皇觉寺烧了,彻底没了归路的朱元璋遇到老乡汤和,就一起投到了郭子兴的麾下。

之后就开始了乞丐皇帝的崛起之路,这一路上朱元璋仿佛是天选之子一样,不仅军事能力很强,身边的能人也众多,对他忠心耿耿。

他与马皇后的感情也令无数人羡慕,想当初遇到马皇后时,朱元璋还是“逆贼”,可是就是被马皇后看中。

朱元璋被抓后马皇后将烧饼藏在胸前,去探监时悄悄塞给他,看到马皇后被烫伤的胸口,“逆贼”朱元璋下定了决心。

善举保家族300年荣华富贵

当他的名声逐渐打响之后,二姐夫李贞带着外甥李保儿、大嫂王氏带着侄儿朱驴儿也来投奔他,并且这两人都成为他的得力干将,他们就是李文忠和朱文正。

李文忠作为朱元璋创业集团的先锋大将,很多次都冲锋在前,打了好几次胜仗,成为后来明朝的“开国六公”之一。

朱文正也是在军营中耳濡目染,在“洪都保卫战”中仅靠2万人就抵抗了陈友谅十万大军三个月的猛攻,名扬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听闻朱元璋当了起义首领,刘继祖的儿子刘大、汪氏的儿子曹秀也前来投奔他。

对于这两位恩人之子,朱元璋是百般照顾,不让他们上阵杀敌,而是将他们安置在亲兵卫队中,危险相对来说小得多。

不过这样一来,他们也就少了建军功的机会,这让心怀大志的刘大有些怨言,一直在朱元璋面前恳求要上前线。

然而即便他真的上了前线,却也没能立下什么军功,之后就老老实实跟在朱元璋身边当卫兵了。

当然朱元璋并没有忘记报恩,1366年,朱元璋大军终于劲敌张士诚,小明王韩林儿也“恰好”溺水死了,朱元璋身边的人都劝他是时候顺应天下民心,建立汉族的大一统王朝了。

于是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但在这之前,他先回了趟家乡,将自己父母和大哥的坟重新修了修。

他要在这里建造一座皇陵,那就要找可靠的人来督促修建,此时刘大和曹秀就是很好的人选。

朱元璋先是给两人改了名字,一个叫刘英,一个跟随母姓叫汪文。

正式登基之后,按照从前王朝的惯例给自己的亲人都给大封一遍,身边的左膀右臂也封了各种爵位。

又亲自设立皇陵祠祭署,署令由汪文担任,署丞就由刘英担任,两人专门负责修建位于凤阳的皇陵修建工作。

要知道,修建皇陵是个大有可为的工作,这种工程项目可以捞不少油水,而且干好了这件事朱元璋就有理由给他封官赏爵了。

果然在凤阳明皇陵修建好后,朱元璋就宣布封这两人的职位可以世袭下去,并且刘继祖还被追封为义惠侯,大婶汪氏的牌位放进皇陵里,享受皇家香火待遇。

这意思就是,只要明朝还在,刘、汪两家自己不闹事、作死,那么他们世世代代就能享受到荣华富贵。

大概当时的刘继祖和汪氏自己也想不到,一个善念、善举就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带来这么大的好处,但他们的事情真的说明善有善报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坟地   凤阳   之子   明朝   皇陵   荣华富贵   地主   皇后   大哥   父母   身边   家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