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花和尚”34岁暴毙,死后翻看床下,奇葩死因大白于天下

1918年的5月的某一天,在上海的广慈医院,一位34岁的年轻人去世了,护士们开始清扫他的东西,竟然在他的枕头和床底下发现了一堆的糖纸和糖炒栗子的壳子。

他生前是胃病患者,医生特意交代禁止食用糖类相关的食物,但是他总是不听,时常半夜偷偷跑出来到大街道上买一些年糕,栗子等之类的甜品,回来的时候卖些糖偷偷的吃。

不知道的是,他还有多重身份,诗人,作家,书法家,还有革命家等都能和他搭点关系,想来,与他偷吃糖的形象非常不符合,到底是谁呢,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1. 三次出家

苏曼殊,身世被家中之人所厌弃,父亲是广东的富商苏杰生,她本该娶日本女子河合仙为妻,但却与其妹妹河合若子私通,生下了苏曼殊。

妹妹觉得没有脸面,生下来孩子就交给了姐姐抚养,苏曼殊6岁的时候,跟随着自己的养母来到了广东,苏家的人并没有将苏曼殊视为苏家的人,还处处刁难于她。

12岁那年,苏曼殊染上了恶疾,本就不待见他的苏家人不仅拒绝为其请来郎中,还把他扔进了柴房任其自生自灭,好在一位嫂子心软,将其救下。

自那以后,他便离开了苏家,不知不觉便走到了一处古寺前面,他站在古寺门前,晨钟暮鼓穿透薄雾,他第三次将剃刀抵住青丝时,指尖微微发颤。

当年因为疟疾被家人遗弃,被一位老和尚救助的那一刻,他以为找到了永恒的避风港,木鱼声中,他以为自己能斩断尘缘,可当身体痊愈。

外面世界的召唤又让他忍不住向往,第一次还俗,他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期待,也有一丝对佛门清净的不舍,十六岁再入雷峰塔下的白云庵。

苏曼殊试图在佛法中逃避家国的动荡与爱情的遗憾,暮春的雨打湿窗棂,他抄经时总想起那个温婉的日本女子,当革命的浪潮声传入庵中,他又一次走出佛门。

这一次还俗,他怀着一腔热血,渴望在时代洪流中有所作为,却也对佛门的宁静产生了眷恋与愧疚,三十岁,他第三次披上袈裟,在杭州灵隐寺。

此时的他,历经世间沧桑,看透了人间冷暖,家国破碎、友人离散,他本想在佛门中寻得内心的安宁,然而,世俗的牵挂就像剪不断的丝线,时不时地缠绕着他。

当好友带着革命的消息与尘世的情谊来寻他,他又一次脱下袈裟,这一次,他的心情复杂而沉重,既有对红尘的无奈,又有对佛门的辜负。

他知道,自己始终在袈裟与红尘之间徘徊,难以真正的抉择。

2. 发疯与才华的转变

民国初年的上海街头,常能看见一个奇异的身影,披散着乱发的青年裹着褪色袈裟,时而在茶馆与人高谈拜伦诗作,时而攥着诗集在雨中狂奔。

此人就是苏曼殊,这个被世人视作“疯子”的天才,在癫狂与清醒间划出一道惊心动魄的弧线,将生命淬炼成了绝美的诗行。

他的疯,是被命运反复撕扯后的失控,生于日本横滨,却因庶出身份受尽冷眼,幼年被卖作童工,又辗转遁入佛门,这些创伤像毒蛇般盘踞在他心底。

在杭州灵隐寺修行时,他会突然撕碎经书,赤足狂奔下山,只为追逐一片飘落的樱花,旁人眼中的癫狂,实则是一个灵魂在绝望中的挣扎。

当现实太过冰冷,唯有以“疯”为盾,方能守住内心的炽热,但疯癫的表象下,藏着惊世的才华,苏曼殊精通六国语言。

翻译的《拜伦诗选》让西方浪漫主义第一次以优美的文言呈现在国人眼前,他的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凄美的意境,

小说《断鸿零雁记》以半自传的形式,将身世之痛化作缠绵悱恻的文字,引得无数读者垂泪,他在上海的寓所里,常蓬头垢面地伏案疾书,灵感如泉涌,

任窗外车水马龙,独守一方文字天地,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疯与才华的奇妙转换,某次与友人聚会,他突然掀翻酒桌,众人惊愕间,他却抓起毛笔,

在宣纸上挥毫写下“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那狂草般的字迹里,既有癫狂的肆意,又有超脱的禅意,又仿佛疯癫是打开他才华宝库的钥匙。

3. 真正的死因

回顾苏曼殊的一生,凄苦无依,从刚出生的时候就被家人嫌弃,愤怒之下离开家中,漫步在人生这条路上的他,非常的没有安全感,他的内心满是伤痕。

这些创伤,如同种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影响着他日后的人生选择,也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而他面对如此多的苦难依旧在文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

成年后的苏曼殊,在文学、绘画、翻译等领域才华横溢,可他的生活却混乱无序,他曾三次出家又三次还俗,在佛门与红尘间徘徊不定。

身着袈裟却常出入青楼,行为举止惊世骇俗,尤其令人咋舌的是,他对美食有着近乎疯狂的痴迷,尤其喜爱吃糖 ,甚至不惜敲掉金牙换糖吃。

长期无节制的饮食,终于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918年,他因胃病住院,此时他的胃已千疮百孔,胃壁薄如蝉翼,医生下达了严格的饮食禁令,严禁他吃糖。

可苏曼殊根本无法克制对糖的渴望,他不仅在病房里偷吃,还趁人不备,偷偷溜出医院,跑到街上大吃八宝饭、年糕、栗子和冰淇淋,伴随着一口一口的甜食入腹。

或许他能得到短暂的满足与快乐,可他的身体却在承受着难以承受的负担,死亡的那天,他痛苦的蜷缩在病床上面,医生们全力的救治,却无力回天。

苏曼殊永远的停留在34岁,后来有人为其收拾遗物的时候,在他的枕头下和床下发现了大量的糖纸和糖炒栗子的壳子,想必是他没有听医嘱,一直在进食甜的。

经历过这么多的磨难,吃甜食早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殊不知,这是他消减痛苦的一种方法,原来这才是他能坚持这么久的原因,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他总是偷偷出来吃甜食,只为能消减自己胃疼的痛苦,谁知道,最终却因吃糖过多而死,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心灵的慰藉,却始终不如愿,最终在甜蜜与痛苦交织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参考资料:

柳亚子:《苏曼殊全集》,中华书局,193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标签:灵隐寺   拜伦   糖纸   壳子   大白于天下   袈裟   奇葩   佛门   死因   甜食   日本   民国   才华   痛苦   花和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