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印度多家企业扎堆向中国递出近30份稀土进口许可申请,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甚至在议会直言必须和中方沟通稳供应。
这一幕让人费解:印度明明握着690万吨稀土储量,俄罗斯也有1000万吨,为什么中国一收紧出口,两国产业就慌了神?
这得从我们和印俄的储量,和开采的差距说起......
先看俄罗斯的情况,俄罗斯的稀土家底着实亮眼,光西伯利亚冻土带的托姆托尔矿床就埋着1000万吨高品位稀土,理论上能撑起全球高端磁材的需求。
更别提2023年俄境内又一下子新增30个稀土矿床,把总储量推到了2870万吨以上,占全球储量的20%到25%。
可这些储量大多是“纸上富贵”,连普京都忍不住在2024年指责托姆托尔项目的运营方拖延开发。
问题先出在开采环节的自然天险上。
托姆托尔所在的北极圈冻土带,冬季气温能降到零下65℃,刚钻下去的钻头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冻裂,光是融冻冻土的成本就比普通矿区高出80美元/㎡。
设备在极寒环境里故障率飙升,常规采矿设备在这里根本撑不住,更别说搭建稳定的开采设施。
自然难题还没解决,制裁的枷锁又缠了上来。
西方对俄实施的出口管制里,明确限制稀土开采、加工所需的高端设备出口,原本能引进的选矿设备断了供。
融资渠道也被卡死,原本计划的15亿美元投资根本不够,现在项目融资成本直接翻倍到36亿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顿巴斯矿区,200万吨储量因为冲突彻底停摆,成了动不了的“沉睡资产”。
开采难,提纯更是卡脖子。
俄罗斯现有技术提炼的镝纯度最高只有99.2%,远达不到高端制造要求,而关键的离子交换树脂全靠从中国高价进口。
要知道稀土分离得经过100多道工序,中国在湿法冶金分离技术上的垄断地位,让俄想绕都绕不开。
这直接导致产量跟不上,2024年俄罗斯稀土开采量仅占全球1%,连自家军工需求都满足不了,更别提实现普京喊出的2030年产量翻7倍至5万吨的目标。
为了破局,2025年5月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正式接管了托姆托尔矿床,可接盘后才发现技术短板补不上。
更现实的问题在运输端,就算能开采出稀土,走北极航道运出去,保险费就得是常规航线的3倍。
从苏联时代起,俄罗斯的稀土开采就依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矿源,加工还要靠乌克兰和爱沙尼亚,苏联解体后这套协作体系彻底没了。
这么一看,俄罗斯这1000万吨稀土宝藏,就真被冻在了冻土层里,看着吓人却半点用不上。
说完俄罗斯1000万吨稀土冻在冻土带挖不动,现在再看印度。
印度总爱说自己握着稀土好牌,毕竟全国690万吨稀土储量里,有不少藏在安德拉邦和奥里萨邦的海滩砂矿里。
再加上7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官方一直宣传自己是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国,听着挺唬人。
可实际情况是,这些海岸砂矿的开发率几乎为零,说好的“海岸金矿”连块像样的稀土产品都没炼出来。
首先卡在审批和环保这关,想开发砂矿得先过生态评估,这一评估就是18个月,光等审批就能把项目拖黄。
更头疼的是砂矿里含钍,这东西有放射性,处理一吨的成本就得200美元,关键是印度自己没掌握处理技术,只能看着矿石干着急。
技术短板直接导致产业链断了层,印度现在只能从砂矿里提取4种轻稀土,而且纯度根本不达标,连最基础的工业需求都满足不了。
更荒诞的是,印度没能力加工,就把本土挖出来的粗矿运到日本去加工,等人家做成磁铁再进口回来。
这么一折腾,成本直接翻了倍,还得看日本的脸色,等于把“卡脖子”的主动权拱手让人。
为了改变这局面,印度想跟日韩合作,结果越合作越被动。
2025年6月,印度突然宣布对日本禁运稀土粗矿,本想逼日本转让技术,没想到反而断了自家唯一的销路,最后只能悄悄取消禁令。
后来跟日韩合资建磁体厂,可核心技术还是依赖中国,从设备到工艺都得靠进口,工厂建起来了,却还是没摆脱对别人的依赖。
数据不会骗人,2024-25财年,印度光进口稀土磁铁就花了2亿美元,其中80%以上的供应都来自中国。
不是印度不想自己造,而是研发投入实在太少,整个稀土产业的研发投入仅占产值的1.2%。
之前政府拨了5000万美元补贴,看着不少,可连一座像样的深加工厂都建不起来。
印度也尝试过扶持本土企业,比如给几家矿业公司划拨开采权,可这些企业连基本的开采设备都凑不齐,更别说搞深加工了。
现在印度的海岸砂矿还堆在海滩上,690万吨储量看着多,却连满足国内新能源汽车、风电产业的基础需求都做不到。
说了俄罗斯的冻土难题、印度的海岸困境,现在该揭晓中国的稀土底牌了——4400万吨储量,直接拿下全球第一。
但中国真正的厉害之处,从来不是只靠储量堆出来的,而是攥在手里的“技术+闭环生态”,这才是其他国家想学都学不来的硬实力。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布局稀土产业,从江西赣州的离子型稀土矿,到内蒙古白云鄂博的轻稀土矿,一步步摸清了国内稀土资源的分布。
更关键的是,全球99%的重稀土分离工作都在中国完成。
要知道重稀土是新能源汽车、军工装备的核心材料,这就意味着其他国家就算有重稀土矿,也得送到中国来加工。
说到技术,就不得不提徐光宪院士研发的“串级萃取法”。
在这之前,全球分离稀土都得靠繁琐的分步沉淀法,不仅纯度上不去,成本还高得吓人。
徐院士团队用了十几年时间,研究出的串级萃取法,能把17种稀土元素精准分离到99%以上的纯度,成本一下降低70%,废水回收率还能做到95%以上。
就靠这门“分离魔法”,中国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
现在澳大利亚的稀土矿、美国的芒廷帕斯矿,挖出来后都得运到中国加工,因为只有咱们能以最低成本做出高纯度产品。
2024年,美国有20万吨稀土精矿运到中国,加工成成品后再买回去,光这中间的差价,就让美国企业每年多花几十亿美元。
光有技术还不够,中国的政策保障也很关键。
2025年,中国加强了对钐、镝等7种稀土的许可审查,这一政策出台后,欧洲不少风电企业因为缺稀土部件陷入停产,美国军工领域也出现了稀土供应断档的危机。
但中国这么做不是为了垄断,而是为了护航国内新能源和军工产业的安全,避免核心材料被别人卡脖子。
现在中国的稀土产业已经朝着全链条闭环发展,绿色回收就是重要一步。
赣州的不少企业已经能从废旧手机、废旧电池里提取稀土,回收率能达到90%以上,环保指标甚至超过了欧美日的企业。
更让人期待的是太空和深海领域,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里,稀土含量比地球高20倍。
南海的可燃冰区域还发现了富含稀土的深海结核,这些都为中国未来的稀土供应提供了更多可能。
从早期的资源勘探,到核心技术突破,再到政策护航和未来布局,中国的稀土产业已经形成了别人难以复制的优势。
4400万吨储量只是起点,靠着全产业链的把控,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地位只会越来越稳固,这也是中国在高端制造和新能源领域能稳步前进的重要底气。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