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当手工炒锅的余温渐渐散去,“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六届茶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圆满落幕。这不仅仅是一场技能的角逐,更是一次对重庆茶产业根基与未来的深度审视。
在短短一天里,三个赛项,近百名选手,在方寸操作台间,将一片小小的茶叶所能承载的技艺、美学与匠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到的,远不止是比赛。
我们看到的是“人”:从手底功夫到心头传承
在茶叶加工工的赛场,空气中弥漫着新鲜茶叶因高温杀青而激发出的浓郁香气。选手们神情专注,手掌在温热的炒锅中反复翻动、揉捻,将无形的经验与手感,转化为杯中可见的条索与滋味。这背后,是千百次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是对“看茶做茶”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践行。
在评茶员赛区,则是一种近乎“科学侦探”般的严谨。选手们通过望、闻、尝、品,从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中,精准捕捉其品质优劣与工艺缺陷。这不仅需要敏锐的感官,更需要一套标准化的语言体系来描述和判断,让模糊的“感觉”变成可传递、可衡量的“标准”。
这些选手,有来自职业院校的青年学生,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有来自生产一线的老师傅,沉稳的动作里写满了岁月的沉淀。他们同台竞技,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传承——技艺在比拼中精进,匠心在交流中共鸣。
我们看到的是“桥”:连接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坚实桥梁
本次大赛的赛场,直接设在了职业学校内。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职业教育,正是茶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的主渠道。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会纸上谈兵,必须能直接走向田间地头、走进生产车间。”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此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竞赛的内容,完全对标行业最高标准和工作真实场景。无论是绿茶手工制作的整套流程,还是依据国标进行的感官审评,都是学生未来职业道路上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
这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模式,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一端连接着课堂的理论教学,另一端则直通产业的人才需求。它让教学方向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两张皮”的困境。
我们看到的是“路”:一条以技能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之路
重庆山地特色显著,茶产业是许多区县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然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高质量支撑。这场比赛,正是在为这条高质量发展之路铺设基石。
获奖选手不仅能获得荣誉,更能获得职业技能等级的晋升。这意味着,一个乡村青年,可以通过技能的精进,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职业的尊严,从而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他们回到家乡,将成为带动一方茶农提升技术、打造品牌、增收致富的“火种”。
当一片茶叶从种植、加工到审评、冲泡,每一个环节都有了高标准的技术人才,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这正是“以赛促产”的深层含义——通过提升“人”的技能,来升级“物”的品质,最终实现“业”的兴旺。
尾声:一杯好茶的未来
比赛的帷幕已然落下,但由它激起的涟漪正在扩散。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平台,让工匠精神被看见、被尊重、被传扬;我们期待,职业教育的土壤能培育出更多支撑产业发展的参天大树;我们更期待,这一杯凝聚了技艺与匠心的巴渝香茶,能飘香更远,真正成为富足一方百姓的“金叶子”。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