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秭归华星船厂至庙河水域,一艘崭新的船舶正安静地破浪前行——全国内河首艘纯电动清漂转运船“三峡护坝1号”成功完成试航并正式交付。随着机械臂精准抓取漂浮物,长江三峡库区清漂史迎来里程碑式的“零碳时代”。
8月20日,全国内河首艘纯电动清漂转运船“三峡护坝1号”成功完成试航并正式交付。 三峡日报通讯员 彭强 摄
驾驶舱内,拥有30多年驾龄的一级船长刘华成轻推摇杆,总长82米的钢质船体在电力驱动下灵活转向。“以前开传统燃油船,机器一启动震得人浑身发麻,说话都听不清。现在这电动船几乎无声,操作轻巧,驾驶体验跟以前比真是天壤之别。”刘华成感慨道。江水轻拍船舷,唯有机械臂作业的细微声响打破宁静。
“三峡护坝1号”型宽13.76米,搭载2台450千瓦推进电机与2套2000千瓦时船用箱式电源,最高航速18公里/小时,续航里程达150公里。其核心“武器”是高耸的机械臂与八爪式抓斗,单次抓取力达15吨。楚元能源清漂队队长周功虎现场算了一笔账:“人工清漂两人忙一天,只能清理5吨左右,这‘铁爪’大大提高了清漂效率!”
秭归64公里江段是三峡库首最后的生态屏障,三峡工程蓄水后水流趋缓,枯枝、生活垃圾等漂浮物在此汇聚,威胁航道安全与水体生态。自2004年起,秭归年均投入燃油清漂船超6500船次,却难解油污、噪声与低效之困。
“三峡护坝1号”以颠覆性设计破局:年替代燃油253.4吨,
减碳842.4吨,20年运行期可节约成本约2000万元;传统清漂船吨位多在200吨以下,而该船净载重达1500吨,360度旋转作业,抓取漂浮物后可直接转运至华星水泥码头处理,免去小船转运环节;非汛期可变身散货船运输磷矿等货物,“一船两用”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作为国家重点绿色智能船舶科研项目,“三峡护坝1号”开创宜昌“船电分离”投资合作先河,成为三峡电能与秭归县共建“电化长江”示范区的标杆。中国船级社宜昌分社高级验船师何强现场确认,该船各项指标均满足法规要求,适航性检验合格。(记者胡兴军、通讯员史丽)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