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钱璐 赵娟
日前,在白银集团铜冶炼系统生产管理部办公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晨会热烈进行。生产统计负责人与财务人员手持表格,逐项核对当日原料成本与能耗预算。这种跨部门协同作业模式,已成为今年铜冶炼系统的新常态。
面对原料供应紧张与价格波动的严峻挑战,白银集团集中优势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与智慧,全力推动“购产运销”一体化高效运行模式落地,实施“一本账经营”管理及全流程精细化核算。一场以“算账经营”为核心的“转型突围战”正悄然打响。
“算账经营”理念深入生产全链条
结合全年重点工作部署,白银集团铜冶炼系统锚定增产增效核心目标,推动工作理念从“埋头苦干搞生产”向“精打细算促效益”转变。引导干部职工将关注点从单一产量,拓展至成本、能耗及关键指标等多维度,使“算账经营”理念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全链条。
基于详尽的物料盘点、生产工艺要求及成本消耗评估,铜冶炼系统从厂级管理到一线班组全面铺开“算账”工作。厂级层面,既算大账又算细账,既谋长远又控成本,精准测算最优生产组织方式;车间层面,深入剖析生产组织与工艺流程,钻研成本管控策略;班组层面,细致操作设备,严格控制消耗,优化各项指标,推动全员思维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在变革中抢占发展先机。
创新机制驱动节本增效到末梢
为强化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与成本分析的深度挖掘,铜冶炼系统多部门建立“日统计、周通报、月分析”机制。细化落实数十项新增指标,及时共享物料到货、现场结存及生产组织等关键信息,快速识别实际生产与预算目标的偏差,并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应对措施,让原本“各自为战”的环节紧密协作,实现高效运转。
值得关注的是,核心生产部门人员打破思维定式,深度参与原料采购至合同订立的各环节,共同商讨价格、质量、供货稳定性等因素,在保障原料品质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
随着全面预算管理向生产末梢持续延伸,一场关于效益提升与精细管理的“微观经济学”,正从车间数据报表渗透到生产的每个角落。铜冶炼系统构建“指标—责任—考核”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将降本增效的“铁算盘”落实到每个岗位,从细微处控制消耗。修订完善车间级考核细则200余条,让单元成本核算更具操作性与适用性,为全员考核提供精准依据。同时,将工作纪律作风建设与项目建设、安全环保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每个岗位都设置经营指标考核,各车间能耗、物耗换算成直观的“经营成绩单”,全员参与成本管控的氛围日益浓厚。
“激励模式”激发改革活力
基层一线班组持续健全完善中长期激励模式,新增不同项目的贡献分数,让同工不同酬更科学合理。该激励模式确保每项任务有人跟进、每项措施落地见效、每项改革取得实效,充分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大家秉持“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主动投身改革征程。
在各个班组,从能耗降低到修旧利废、小改小革、“金点子”合理化建议,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干部职工提标降本增效的战场。职工们干劲十足地表示:“算好公司经济账就是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2025年是铜冶炼系统智能化工厂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年。这既需要科技创新的硬支撑,更离不开解放思想的金钥匙。电铜库智能化改造项目负责人介绍:“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由机械臂和自动无人天车主导生产,从阴极铜入库到打包,每一批次产品都将拥有‘身份证’,实现阴极铜产品出库装车全流程自动化。”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