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这座陕北高原上的能源大市,拥有不计其数的美名,长期以往,以傲人的GDP数据一次次刷新着人们对它的认知。
2025年一季度,榆林GDP为1733.9亿元,同比增长5.6%;虽然数据仍保持正增长,但增速明显趋缓,且GDP总量略显停滞,已经反映出榆林经济结构转型期的阵痛与调整。
即便如此,榆林仍然稳坐陕西第二把交椅,煤炭产量占全国八分之一,天然气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能源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0%,这是榆林令人瞩目的经济图景。
然而每天穿行在榆林城区,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困惑的现象:
这些种种原因不禁让人发问,作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经济总量第一的榆林,每年创造的巨额财富,究竟都去哪儿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搞明白钱从哪儿来。
一、财政分流:“GDP留在榆林,税收交回北京”
榆林的财富故事始于地下数百米的煤层,但这些“黑金”的经济发散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202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600亿元大关,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约500亿元,中央级税收占比高达70%以上(以煤炭特别收益金、资源税为主)。
这些央企贡献了榆林能源产能的85%以上,但税收缴纳呈现“总部经济”特征:大型煤企将核心纳税环节设置在央企总部所在地,而榆林仅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有限税收分成。
简单算这么一笔账,位于神木当地一座年产5000万吨的现代化煤矿,每年能为集团总部创造数十亿利润,却只给榆林留下数千万元的税收和有限的就业岗位。
二、利润分配格局
1、央企主导:神华、中煤等巨头掌控优质矿区,85%产能由央企掌控,90%以上利润通过央企财务系统流向北京总部,和榆林基本上关系不大。
2、地方国企:陕煤化等省属企业留存部分利润,但主要用于省内其他地区产业投资。
3、民间资本:赚到钱的煤老板腰包鼓起来以后,选择转型多投向房地产、酒店等服务业,如同上文说的,这些投资回报快,风险低,自己不会干,找几个现成的职业经理人就可以坐着数钱。
榆林经济停止狂飙,这座超级煤都因何风光不再?
这种分配链条同时形成了特有的“财富漏斗效应”。
——资源在榆林开采,财富在外部循环。
简而言之就是“挖煤的钱在榆林转一圈,最终都流向北上广的豪宅和海外名校账户。”
畸形的产业结构使榆林持续付出沉重的发展代价:城市功能滞后、人才持续外流、创新生态贫瘠、民生改善缓慢,毕竟,当挖煤就能轻松获得丰厚收益时,系统性的改善营商环境、培育新兴产业就显得如此费力而不划算,而当煤炭价格下跌时,榆林连表面繁荣都难以维持。
榆林的故事是中国能源型城市的典型缩影,当榆林人纷纷追问“钱去哪了”,本质是在探索经济增长的本源,而真正的富裕也许根本不在于地下矿藏的价值,更多讲的是资源配置的智慧。
2025年新发布的GDP则再次证明:榆林的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财富循环机制存在问题。当每吨煤的收益中,仅有极少量部分最终转化为本地发展动能的时候,这座黄土高原上的传奇城市实质上已经沦为能源经济的“过路财神”。
也许在未来某一天,当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不再需要远离榆林寻找机会,当矿井、煤田不是毕业后的唯一选择时,也许我们才能说:榆林的钱,终于回家了。
文=榆林城势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