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2024年6月,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了当年的新生婴儿数量,仅有68.6万,比预估跌破70万大关的时间提早了15年。
2024年日本总和生育率仅为1.15,也就是说一对夫妻平均生1.15个娃,按照人口更替水平2.1来衡量,人口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大,说日本这是要绝后了,可人口萎缩,出生率严重下滑的,又岂止日本一家?
比起日本,我们似乎也没好到哪去,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总和生育率跌到了约1.0,到了2024年已经不公布了。
但是我们大家心里都有数,大概率是已经跌破了1.0,生育形势远比日本严峻。
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二,从2017年到2024年,中国新生儿数量从1758万跌到954万,接近腰斩。
针对此种情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7月30号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能否帮助我们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也就是说不管生一胎还是二胎三胎,只要生,国家每年就发3600元,平均每个月就是300元。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就会说了,每个月三百够干啥?连奶粉钱都不够。
而且根据之前携程老板、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的统计,一个小孩要从零岁养到17岁,中国家庭的平均成本是五十多万。
就算是低收入家庭,其实成本也达到12万多,要注意的是,这还只是到17岁,中国17岁就能自力更生的孩子可并非多数。
从养育成本和人均GDP的比重来看,中国的养娃成本压力已经超过了美、日、英等诸多发达国家,为6.3,仅次于韩国的7.79。
这也是韩国的生育补贴比较高的原因之一,生一个孩子已经发到了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5万)。
但对于一个很难掉头的超大型经济体来说,方向正确远比短期政策的力度大小更加重要。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3600块,是一根锋利的绣花针,它是精准的奔着改善或者解决两大难题去的。
但这根绣花针究竟要绣出什么样的锦绣江山呢?要同时打赢哪两场战役呢?
第一场战役就是激活内循环,打一场经济“毛细血管”的保卫战,这背后是一个很难反驳的经济学原理——边际消费倾向。
说白了就是给你100块钱,你能花掉多少?
低收入家庭你给他100块,这100块马上就会变成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
而高收入家庭可能只会花掉50块,剩下的钱存起来或者购买理财产品,同样是国家财政的一块钱,投给谁对拉动经济的药效最好呢?
这就是精准滴灌的威力。
而更妙的是,这个群体花掉的钱会流向哪里?他们会去买爱马仕吗?会去买高价的进口产品吗?
不会,他们会到楼下的超市买一罐物美价廉的国产奶粉,他们会打开电商软件给孩子添置一件不贵的衣服。
这笔钱几乎100%都像血液一样,被注入到了中国本土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体系中。
第二场战役就是催化生育率,打一场人口结构的未来之战。
之所以叫生育补贴政策,直接受益的虽然是已经生育的家庭,但真正的着力点却是那些还在生与不生之间犹豫不决的人群。
你以为现在谁最不愿意生孩子?
其实是“不那么缺钱”的中产阶层,他们的生育意愿被高昂的精英教育成本死死压住。
而谁在犹豫?恰恰是那些踮踮脚就能够到的普通家庭。
就像小区楼下开包子铺的“老李夫妇”。他们想生二胎,但就怕多一张嘴吃饭,生意不好做养不起,这叫什么?这叫家庭的生育决策门槛儿。
这每年补贴的3600块,解决不了中产那几百万的焦虑,但它可能清除了大多数普通家庭最后的犹豫和阻碍。
这3600元能让老李夫妻俩商量一晚上后,下定决心说出那句,“这等于国家每年给咱多发一个月的收入,不如再要一个吧”,这就是生育的“扳机”。
本次的育儿补贴方案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第一个普惠式生育政策,所有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尚未满三岁的孩子都可以领,包括二娃、三娃,一视同仁,不分城乡,不限户籍。
那怎么领呢?线上优先,全国统一系统,补贴打入家长或孩子账户,当然也支持线下。
有人会问,这笔钱要交税吗?算家庭收入吗?
答案是完全免税,而且也不影响低保救助等福利评定。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财政拿出900亿,承担了其中90%的补贴支出,等于是国家出手真金白银砸下去了。
900亿砸下去,只为鼓励你生个娃,每个娃每年3600块,数目不大,但态度很重要。
中国新生儿减少,生育率降低往深里看,会连带出来一连串社会问题。
工厂招工难,年轻劳力正以每年百万的速度减少,养老金入不敷出,现在三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到了2050年可能会变成“一对一”养老。
本次国际的“育儿补贴”不是一次性补贴、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一项制度性安排,它背后还有一整套“育儿组合拳”在部署。
不少地方已经把首套房首付统一降到了15%,对二孩三孩家庭还有额外购房补贴或优待。
男性陪产假延长,部分地方试点从15天至30天不等,免费学前教育也在推进。
国家的思路已经很清楚了,从“生孩子只是个人家庭的事儿”变成“我们一起养”。
3600元不多,但是我们要看到,它真正释放的是国家愿意出手,开始托底生育成本的信号。
它的意义不在钱多钱少,而在于认知改变了,养娃不再是家里的私事,而是国家的共识。
制度彻底转变,把原来的市场到家庭到个体的负担,转向国家到公共体系再到制度的保障。
这是中国生育政策从“放开”走向“扶持”的真正起点。
就像当年中国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一开始也不是面面俱到,但是一步步走出了改变未来的路径。
今天的3600元就是那个起点,这笔钱可能不够解决眼前的压力,但它能够让人看到方向的确定,意愿的转变以及未来的可能。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链接:
中国政府网 2025-07-31 《我国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取得积极展》
中国经济时报 2025-08-05 《DRC对话丨佘宇: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让生育友好可感及》
大象新闻 2025-08-05 《育儿补贴新政:3600元背后的生育友好型社会蓝图》
新京报 2018-06-13 《2017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数为1758万人 二孩占比超过50%》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