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住房租赁条例》,并将于9月15日起正式施行。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明确提出的“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也就是我们念叨了多年的“租购同权”,这次真的被写进行政法规里了!
我国对租购同权的探索其实早在2017年就已悄然拉开帷幕。所谓租购同权,简单来说,就是让买房和租房的人都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像是孩子上学、看病就医、落户以及社区服务等方面。
当年7月,广州、深圳、南京等12个城市率先开启试点,到了2019-2020年,北京、上海、重庆等24个城市也陆续加入,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但不得不说,过去这几年,租购同权的推进速度相当缓慢,各地的探索也比较保守。
那为啥在这个时候,国家要大力推进租购同权呢?
从短期看,这是保民生的重要举措。一旦租购同权落实到位,租房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优质选择,不用再全家老小掏空“六个钱包”去买房了。经济压力小了,大家在消费、结婚、生育这些人生大事上,可能就更有底气、更有意愿了。
往楼市健康发展的角度看,要是买房能附带大量额外权利,房子就容易脱离居住属性,被疯狂炒作,这对市场稳定极为不利。推动租购同权,能让房子回归它最原本的居住功能,房价波动也能跟着减少。
再往更长远的社会发展层面看,高房价要是成了筛选居民的“门槛”,那些能买得起高价学区房的家庭,子女能优先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财富-教育”的代际传递,普通人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被大大压缩了,而租购同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阶层的良性流动。
当下我国如此重视租购同权,还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急需释放消费潜力。今年二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高达61.1%,房贷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大家身上,把其他消费空间挤得所剩无几。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供给端,大量房屋闲置,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6%,已经连续四年下滑了。
需求端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全年居民中长期贷款仅为2.25万亿元,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低值。一边是居高不下的房价,一边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购房杠杆再也拉不动了。
这个时候,2亿至3亿人的租房需求,就成了房地产市场唯一还有挖掘潜力的增量市场。要是不推进租购同权,楼市想要“软着陆”,可就难上加难了。
欧美国家在租购同权方面已经走在前面,积累了不少成熟经验。
在德国,超过一半的家庭选择租房,租房家庭占比高达52.7%。当地法律明确规定,租房者只要完成居住登记并依法纳税,就能和购房者一样,平等享受教育、医疗资源。
在美国纽约市,教育局也有规定,学生一旦注册入学,就算家庭之后搬了家,也能继续在原来的学校上学,租房者完全不受学区房产的限制。
然而,我国要推行租购同权,难度可不小。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住房和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绑得太紧了。
长期以来,优质公共资源和户籍制度、属地管理原则深度关联,而获得本地户籍,最直接的办法往往就是买房,慢慢地,就形成了“买房→落户→获得优质公共服务”这样一条紧密的链条。
回溯过去,20世纪90年代住房商品化改革后,很多城市为了吸引人口、刺激楼市,纷纷推出“购房落户”政策。2004年,“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优质教育资源和住宅地址强制绑定,“学区房”的概念由此诞生。
1998年,住房商品化和城镇职工医保同步启动,住房与医疗资源也开始逐步绑定。2009年医改后,分级诊疗落地,社区建档通常要求提供房产证或居住证,住房与医疗的绑定关系全面固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买房就等于买到优质资源入场券”的观念。要是推行租购同权,就相当于把这条链条打破,买房的“附加价值”会大幅缩水,这必然会触及多方利益。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区房业主,他们高价买的学区房,要是没了学位优势,房价大概率会暴跌。开发商也会受到冲击,拿地的时候,成本里本来就包含了学区溢价,要是卖不出“学区房”的高价,资金链只会更加紧张。
要知道,2024年1-11月,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跌了16%。地方政府也不好受,没了学区房这个光环,高价地块可能就无人问津了,2024年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48699亿元,同比下降16%,已经连续三年两位数降幅。
就连租房人也可能受到影响,租购同权后,好地段的房子需求增加,租金大概率会大幅上涨,最终负担还是会转嫁到租房群体身上。
另外,还有一个核心问题亟待解决: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本就稀缺,如果不再按照“户口+房产证”来分配,那新的分配规则该怎么制定呢?新旧体系的切换,谈何容易。
虽说租购同权已经被列入行政法规,但前路漫漫,仍需“摸着石头过河”。短期内,各地大概率会按照“一城一策”的思路,各自探索适合本地的模式。
就拿教育资源分配来说,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尝试积分入学,北京探索租房就近入学,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普遍实行“备案即可入学”,但具体政策细节各有不同,各地都在通过积分、年限、顺位、摇号等不同方式,寻找最适合本地的解决方案。
地方政府、学区房业主、开发商、重点学校和医院、租房者、购房者等不同主体,都会为了自身利益,在规则制定过程中激烈争夺主动权。
租购同权到底能不能真正落地生根,让租房者和购房者公平享受公共服务。
我们还得拭目以待,看各方如何在这场博弈中找到平衡,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租赁新道路。
更新时间:2025-08-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