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稀土股为何暴跌?这波杀跌,来得又急又猛。
就在昨天(10月27日),美国稀土概念股集体跳水——MP Materials单日暴跌超22%。要知道,这些股票在2025年累计涨幅一度超过200%,如今却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被打回原形。说实在的,市场情绪从“抢矿如抢金”瞬间切换到了“泡沫破裂”,转变之快,连老手都措手不及。
---
暴跌的导火索,其实早在上周五(10月24日)就已点燃。那天起,MP Materials、USA Rare Earth、Critical Metals等公司股价开始断崖式下跌。直接原因,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10月23日的一番表态:中方正考虑将原定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推迟一年。这话一出,此前因中美紧张关系而炒高的“断供恐慌”瞬间熄火。
坦白讲,这类股票本就建立在“地缘风险溢价”之上。一旦风险缓释,资金自然用脚投票。数据显示,MP Materials股价从10月20日的近35美元高点,一路跌至10月27日收盘的约24美元,市值蒸发近三分之一。这种过山车行情,说白了,就是情绪驱动的典型反噬。
---

但问题不止于情绪。更关键的是,美国稀土企业至今没拿到联邦政府的“定心丸”。
尽管特朗普时期曾向MP Materials注资4亿美元,并提出过稀土价格下限的设想,可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获得长期采购协议或实质性补贴。公司CEO芭芭拉·汉普顿上周公开承认,与政府的谈判“仍在进行”,但“没有具体承诺”。这一点很关键——没有政策背书,再响亮的“国产替代”口号也撑不起高估值。
我在华盛顿的几位政策圈朋友透露,国会内部对是否大规模扶持本土稀土产业链分歧严重。一边是国家安全诉求,另一边是财政成本和环保争议,两派拉锯不下。这种不确定性,让投资者不敢长期押注。毕竟,谁愿意把真金白银押在一个连政府自己都犹豫不决的赛道上?
---
实际情况更令人清醒:多数美国稀土公司仍处于“有矿无收”的尴尬阶段。
以MP Materials为例,它确实运营着加州芒廷帕斯矿——这是美国唯一在产的稀土矿。但其关键的分离冶炼环节,仍依赖中国合作方。换句话说,它离“全产业链闭环”还差得远。可股价呢?今年8月29日之后一路狂飙,RSI一度突破80,明显超买。券商普遍给出的目标价在15至22美元区间,远低于35美元的高点。这说明什么?市场早就透支了预期。
叠加美联储近期释放的鹰派信号,整体风险偏好下降,资金开始从高波动、低确定性的资产中撤出。更微妙的是,美澳最近宣布深化稀土合作,也让部分资本转向澳洲Lynas等更成熟的海外标的。毕竟,Lynas不仅有马来西亚的分离厂,还在美国德州建厂,进度比本土企业更实打实。
---

不止宏观层面承压,微观信号也在恶化。
就在10月15日前后,MP Materials前内部人士迈克尔·布利策一次性抛售超200万股。这种规模的减持,在高波动时期极易引发连锁反应。散户们难免会想:是不是 insider knows best(内部人士最清楚)?虽然这类交易未必违规,但时机太敏感,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数据显示,10月22日至27日,该股日均成交量较前一周激增近3倍——明显是机构在集中出货。说白了,当故事讲不动、政策落不了、高管又在卖,普通投资者自然选择“先跑为敬”。这哪是投资?分明是击鼓传花,鼓停了,花在谁手里谁倒霉。
---
短期来看,稀土股恐怕还要继续承压。
即便中美谈判再生波折,市场也已清醒意识到: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根本撑不起此前的估值泡沫。更长远看,美国要真正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至少还需5到10年时间来建设完整产业链。而眼下,国防部刚取消一项5亿美元的钴采购招标,更让市场怀疑政府的实际投入意愿——连钴都砍了,稀土又能有多少真金白银?
换个角度想,这次暴跌未必是坏事。挤掉泡沫后,真正有技术、有产能、能落地的企业,才可能脱颖而出。资本市场终究要回归理性,靠“地缘焦虑”撑起的估值,终究是沙上筑塔。
---

所以问题来了:美国稀土股这波暴跌,到底是短期回调,还是长期泡沫的彻底破裂?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