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纸举报信,揭开了奇信股份虚增利润26亿元的惊天秘密。
8年来,证监会、投资人全部被蒙在鼓中,就连国资企业都被骗了24亿。
创始人叶家豪却趁机“金蝉脱壳”,成功套现20多亿元。
而那些信任奇信、投入自己血汗钱的投资者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化为泡影。
一家造假企业为何能成功上市?它又是如何骗过投资者8年?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1年6月,一则震惊业界的消息传来:奇信股份的员工实名举报公司长期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消息一出,立即在资本市场引发轩然大波。
这家往昔在业界声名赫赫的企业,竟然隐藏着如此肮脏的秘密,着实让众人难以置信。
紧接着,奇信股份交出了一份惊人的成绩单:2021年,公司巨亏17.5亿元。
奇信股份
这个数字犹如一记重锤,砸碎了投资者的信心,也让公司的股价应声跌停。
人们纷纷质疑,这家公司的真实面目到底是什么?
证监会迅速介入,展开了紧锣密鼓且细致入微的调查。
经过数月的抽丝剥茧,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浮出了水面:自2012年至2019年,奇信股份累计虚增利润竟高达26.35亿元!
奇信股份
这个数字是如此的惊人,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数年的利润总和。
面对这般严重的违法行径,证监会绝不姑息,果断挥出了严厉的惩处之剑。
奇信股份被处以5000万元的罚款,创始人叶家豪更是难逃其咎,不仅要缴纳1400万元的罚款,还被终身禁止踏入证券市场。
而其他相关人员,也依据各自所涉情节的轻重,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罚款以及市场禁入处罚。
奇信集团
其中部分人禁入期长达10年之久,可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然而,让人更加愤怒的是,奇信股份的财务造假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中介机构难辞其咎。
本应充当资本市场“守门人”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不仅对奇信股份明目张胆的财务造假行为视若无睹,甚至还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
对于如此严重的失职行为,证监会对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处以2700余万元的罚没,并暂停其证券服务业务半年。
叶家豪
随着调查的深入,奇信股份更为真实的经营状况逐渐暴露在大众眼前。
原来,早在2012年上市之前,这家公司就已然处于亏损状态。
若不是靠着多年来的财务造假手段,恐怕早就被资本市场淘汰,被迫退市了。
那么,奇信到底是如何编织出这场虚假的“财富神话”的?
叶家豪
2012年,奇信股份的创始人叶家豪怀揣着一个宏大的目标——推动公司上市。
然而,现实却如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他的热情。
公司当时的业绩实在是难以让人满意,距离上市所要求的标准相去甚远。
叶家豪心里明白,若是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去申请上市,根本无法通过监管部门严苛的审核。
叶家豪
就在这看似走投无路之时,一个危险又“诱人”的念头在叶家豪脑海中滋生并迅速蔓延开来:
既然业绩不行,那为何不通过财务造假来美化公司的财务报表,粉饰那惨淡的业绩呢?
说干就干,在2012年至2014年这短短三年间,奇信股份通过一系列隐蔽且违规的操作,累计虚增利润超过8亿元。
叶家豪
叶家豪看着那一串漂亮的数字,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果然,凭借着这些虚假的业绩,奇信股份在2015年成功登陆深交所主板。
上市之后,叶家豪的野心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愈发膨胀起来。
他深知,在资本市场这个风云变幻的舞台上,只有不断制造出利润持续增长的“假象”,才能稳住股价,进而让自己的身家不断膨胀。
2015年至2019年的造假数据
于是,在2015年至2019年这五年间,奇信股份的造假行为变本加厉。
2016年,为了让财务报表看起来更加“光鲜亮丽”,奇信股份在工程项目还未完工,就提前确认了收入。
并且通过一些不正当的账务处理方式,虚增了现金流量。
他们以此来欺骗外界,营造出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资金回笼良好的假象。
奇信股份未完成的项目
到了2017年,奇信股份更是玩起了更为隐蔽的利润转移和费用隐藏的把戏。
他们与关联公司私下达成默契,通过虚构交易、不合理定价等手段,将本应在自己公司账面上体现的成本和费用,悄悄地转移到关联公司名下。
同时把从关联公司那里“腾挪”过来的利润,堂而皇之地计入自己公司的财务报表中。
这样“障眼法”,让外界误以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强,成本控制得很好。
部分虚假记载
而实际上,却是在严重扭曲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
2018年,奇信股份又在资产价值上动起了歪脑筋。
他们故意高估资产的价值,采用不合理的评估方法或者篡改评估数据,使得公司账面上的资产看起来比实际价值高出许多。
奇信股份
同时,在计算折旧摊销成本时,又刻意少算这部分费用,从而让利润在账面上显得更加丰厚。
投资者对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判断,由此被误导。
2019年,奇信股份的造假手段已经近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他们竟然胆大妄为地炮制假客户订单,凭空捏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客户,伪造出看似正规的采购合同、销售订单等文件。
8年造假虚增逾26亿元利润
然后,他们将这些虚假的业务纳入公司的财务核算体系中,好像公司的业务真的十分繁忙、订单源源不断一样。
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变更会计估计的方式,巧妙地减少了各项费用的列支,进一步虚增利润。
就这样,通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精心设计却又违背道德法律的造假手段,叶家豪等人硬是编织出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财富神话”。
投资者们看到奇信股份一年比一年漂亮的业绩,纷纷将其视为优质标的,争相买入其股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陷入了一个精心编制的骗局。
更为糟糕的是,奇信股份的造假行为不仅欺骗了广大股民,也欺骗了国资委等监管机构。
他们巧妙地隐瞒了公司的真实状况,让监管者对其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而就在外界都还被奇信虚假的繁荣蒙在鼓里时,叶家豪却早已谋划起了“金蝉脱壳”之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6月,彼时奇信股份的股价正处于一个相对的高点。
叶家豪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难得的时机,果断出手,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将自己手中大量的股份转移了出去。
不仅如此,他还与妻子联手,趁着股价高位,大肆减持公司股票,轻轻松松就套现超过1亿元。
时间来到2020年6月,叶家豪更是做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举动。
新余投控
他将自己持有的30%的股份,以10.9亿元的高价转让给了新余投控。
就这样,通过前后一系列的操作,他累计套现约20.2亿元,成功地从这个即将崩塌的“造假帝国”中抽身而出。
新余投控原本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接手的是一家有着无限潜力、值得大力投资的“优质企业”。
毕竟奇信股份此前在资本市场上展现出的都是一副蒸蒸日上、前景光明的模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于这样的判断,新余投控投入了高达13亿元的资金,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万万没想到,奇信竟是一个空壳公司,接手后前后亏损高达24亿。
幸好,证监会的处罚决定,毫不留情地劈向了奇信股份及其相关的高管们。
而奇信造假的消息公布后,网友们纷纷在各大平台上留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
叶家豪
有人言辞激烈地怒斥奇信股份的行为就是赤裸裸的金融诈骗,强烈要求必须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绝不能让这些违法者逍遥法外。
有人则呼吁参照紫晶存储的赔偿模板,让奇信股份对那些因信任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进行合理赔偿。
一时间,奇信股份成为了众矢之的,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叶家豪
而对于公司本身来说,如此沉重的打击,让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资金链变得更加脆弱不堪。
公司的运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变得模糊不清。
但在这场轩然大波中,最令人唏嘘的,恐怕还是那些曾经信任奇信股份、将其视为优质企业的投资者们。
终止上市
奇信股份的造假事件,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资本市场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那些看似繁荣的背后,可能隐藏着难以想象的风险。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财联社-2023-12-27——《上市8年“坚持”财务造假,奇信虚增利润26亿,两投行负责人难辞其咎接罚单》
央广网-2023-09-14——《连续8年财务造假 奇信股份被罚5000万》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