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历朝所设、所属行政区划

  战国时期:


  韩置宜阳县,治所在今宜阳县韩城镇。


  秦朝时期:


  置洛阳县,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


  置河南县,治所在今洛阳市涧河东岸。


  置缑氏县,治所在今偃师区府店镇北。


  置平阴县,治所在今孟津区东北。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三川郡洛阳县、河南县、宜阳县、缑氏县、平阴县、新安县、卢氏、梁县;南阳郡析县。


  三川郡还辖荥阳县、管县、巩县、京县、阳武县、陕县、渑池县(黾池县)。


  秦亡后:


  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西汉时期:


  置偃师县,治所在今偃师区。


  置陆浑县,治所在今嵩县陆浑镇北。


  置谷成县,治所在今洛阳市西北。


  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


  改河南国置河南郡。


  高帝六年(前201年):


  封沛嘉为平侯,置平侯国,治所在今孟津区老城东黄河南岸。


  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


  置新成县,治所在今伊川县古城村。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


  平侯执有罪,平侯国除为县。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司隶河南郡洛阳县、河南县、偃师县、平阴县、平县、缑氏县、谷成县、新成县、梁县;司隶弘农郡宜阳县、陆浑县、新安县、黾池县、卢氏县;豫州颍川郡纶氏县。


  河南郡还辖荥阳县、京县、中牟县、巩县、故市县、密县、成皋县、苑陵、新郑县、阳武县、开封县、卷县、原武县。


  新朝时期:


  改弘农郡为右队郡。


  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


  改洛阳县为义阳县。


  改偃师县为师成县。


  改平县为治平县。


  改缑氏县为中亭县。


  东汉皆复旧名。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司隶保忠信乡宜阳县、河南县、师成县、平阴县、治平县、中亭县、谷成县、新成县、梁县;司隶右队郡宜阳县、陆浑县、新安县、陕亭县、昌富县;豫州左队郡纶氏县。


  保忠信乡还辖荥阳县、京县、中牟县、巩县、故市县、密县、成皋县、左亭县、新郑县、阳桓县、开封县、师成县、卷县、原桓县。


  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皆定都洛阳,习称洛京。


  东汉时期:


  废平县。


  改河南郡为河南尹。


  改谷成县为谷城县。


  改新成县为新城县。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


  降司隶校尉部为十三部之一,治所在洛阳县。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司隶河南尹洛阳县、河南县、平阴县、谷城县、缑氏县、新城县、偃师县、梁县;司隶弘农郡宜阳县、陆浑县、新安县、黾池县、卢氏县;豫州颍川郡轮氏县。


  河南尹还辖荥阳县、中牟县、苑陵县、巩县、成皋县、京县、密县、新郑县、阳武县、开封县、卷县、原武县。


  三国魏时期:


  改司隶校尉部为司州。


  魏黄初中:


  改平阴县为河阴县。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司州河南尹洛阳县、河南县、河阴县、谷城县、缑氏县、新城县、偃师县、梁县、轮氏县;司州弘农郡宜阳县、陆浑县、新安县、黾池县、卢氏县。


  河南尹还辖荥阳县、中牟县、苑陵县、巩县、成皋县、京县、密县、新郑县、阳城县、阳武县、开封县、卷县、原武县、阳翟县。


  西晋时期:


  废偃师县、谷城县。


  改河南尹为河南郡。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司州河南郡洛阳县、河南县、河阴县、缑氏县、新城县、陆浑县、梁县、阳城县;司州弘农郡宜阳县、新安县、黾池县;司州上洛郡卢氏县。


  河南郡还辖巩县、成皋县、阳翟县、新安县。


  西晋末:


  废河南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


  前燕建熙六年(365年):


  置洛州,治所在今洛阳市汉魏故城西北角。


  前秦时期:


  改洛州为豫州。


  东晋义熙末:


  复置河南县。


  东晋末:


  置东垣县,治所在今新安县东。


  今洛阳市主要先后属:


  东晋、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秦等。


  南朝宋后:


  废陆浑县。


  北魏时期: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


  改豫州为洛州。


  北魏宣武帝时期:


  置南陕县,治所在今洛宁县长水镇。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


  置南渑池县,治所在今洛宁县王范回族镇。


  太和十三年(489年):


  置堙阳县,治所在今伊川县白沙镇下磨村。


  太和十七年(493年):


  废缑氏县入洛阳县。


  洛州徙治洛阳县,改为司州。


  改河南郡为河南尹。


  北魏孝昌初:


  置宜阳郡,治所在宜阳县。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司州河南尹洛阳县、河南县、河阴县、新安县、东垣县、新城县、堙阳县;司州宜阳郡宜阳县;陕州恒农郡南陕县、南渑池县、崤县、卢氏县;广州鲁阳郡山北县。


  东魏时期:


  改司州为洛州。


  改河南尹为洛阳郡。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


  复置缑氏县,寄治洛阳城。


  置东亭县,治所在今嵩县旧县镇。


  置金门县,治所在今洛宁县西洛河南。


  天平二年(535年):


  改河南县为宜迁县。


  天平初:


  置阳州,治所在宜阳县。


  置河南郡,治所在宜迁县。


  置中川郡,治所在堙阳县。


  置金门郡,治所在金门县。


  天平中:


  置北陆浑县,治所在今伊川县高山镇张村。


  置新城郡,治所在北陆浑县。


  东魏元象二年(539年):


  置河阴郡,治所在河阴县。


  东魏武定二年(544年):


  置北荆州,治所在新城县。


  置南陆浑县,治所在今嵩县陆浑镇。


  置伊阳郡,治所在南陆浑县。


  武定五年(547年):


  新城郡徙治新城县。


  武定末:


  改伊阳郡为伊川郡,寄治新城县。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洛州洛阳郡洛阳县、缑氏县;洛州河南郡宜迁县;洛州河阴郡河阴县;洛州新安郡新安县、东垣县;洛州中川郡堙阳县;北荆州伊阳郡南陆浑县;北荆州新城郡新城县、北陆浑县;阳州宜阳郡宜阳县、东亭县;阳州金门郡金门县、南陕县、南渑池县、卢氏县;陕州恒农郡崤县;广州鲁阳郡山北县。


  后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北齐;西魏。


  西魏时期:


  西魏大统十年(544年):


  置北宜阳县,治所在今洛宁县东北。


  西魏大统末:


  置甘棠县,治所在今宜阳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


  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


  改南陕县为长渊县。


  北齐时期:


  北齐天统五年(569年):


  新城郡还治北陆浑县。


  北周时期:


  废北荆州。


  废中川郡、金门郡。


  废金门县。


  熊耳县徙治今洛宁县东。


  堙阳县徙治今登封市颍阳镇。


  复改宜迁县为河南县。


  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


  改阳州为熊州。


  宜阳县徙治今宜阳县福昌村。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


  缑氏县徙治今偃师区缑氏镇北。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


  以洛阳为东京。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洛州洛阳郡洛阳县、缑氏县;洛州河南郡河南县;洛州河阴郡河阴县;洛州中川郡堙阳县;和州伊川郡南陆浑县;和州新城郡新城县、北陆浑县;熊州宜阳郡宜阳县、东亭县、甘棠县、昌洛县;熊州同轨郡熊耳县;熊州新安郡新安县、东垣县;东义州义川郡长渊县、卢氏县、朱阳县;陕州崤郡崤县;广州鲁阳郡鲁山县。


  隋朝时期:


  废东亭县入陆浑县。


  废北陆浑县。


  熊耳县徙治今洛宁县城头村。


  改南陆浑县为伏流县。


  开皇三年(583年):


  废河南郡、洛阳郡、河阴郡、伊川郡、新城郡、宜阳郡。


  开皇四年(584年):


  缑氏县徙治今偃师区缑氏镇北。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复置偃师县,治所在今偃师区东南老城。


  开皇十八年(598年):


  改新城县为伊阙县。


  改昌洛县为洛水县。


  隋仁寿四年(604年):


  改甘棠县为寿安县。


  隋大业初:


  废熊州。


  废河阴县入洛阳县。


  废东亭县入陆浑县。


  废洛水县入宜阳县。


  改伏流县为陆浑县。


  洛阳县徙治今洛阳市。


  河南县徙治今洛阳市。


  洛州徙治河南县,改为河南郡。


  大业元年(605年):


  迁都洛阳。


  置兴泰县,治所在今宜阳县赵保镇。


  缑氏县徙治今偃师区缑氏镇东南。


  大业三年(607年):


  改东垣县为新安县。


  大业十年(614年):


  缑氏县徙治今缑氏镇西南。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河南郡(豫州)河南县、洛阳县、永宁县、新安县、偃师县、宜阳县、寿安县、陆浑县、伊阙县、兴泰县、缑氏县、嵩阳县;弘农郡长渊县、卢氏县;襄城郡(汝州)汝源县、梁县。


  河南郡还辖巩县、阳城县、陕县、阌乡县、桃林县、渑池县。


  隋义宁元年(617年):


  寿安县徙治今宜阳县甘棠寨村。


  义宁二年(618年):


  复置宜阳郡。


  隋末:


  废兴泰县、汝源县。


  唐朝时期:


  唐武德元年(618年):


  改宜阳郡为熊州。


  改长渊县为长水县。


  熊耳县徙治今洛宁县,改为永宁县。


  析新安县置东垣县,治所在今孟津区西。


  武德二年(619年):


  改宜阳县为福昌县。


  武德三年(620年):


  永宁县徙治今洛宁县城头村。


  武德四年(621年):


  废东垣县。


  改河南郡为洛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


  废熊州。


  置河南道,治所在洛阳县。


  贞观七年(633年):


  寿安县还旧治。


  贞观十四年(640年):


  永宁县徙治今洛宁县河底镇。


  贞观十七年(643年):


  永宁县徙治今洛宁县北旧县村。


  贞观十八年(644年):


  废缑氏县。


  唐显庆二年(657年):


  以洛阳为东都,又称东京,仍习称洛京。


  唐光宅元年(684年):


  改称洛阳为神都。


  唐垂拱四年(688年):


  析河南县、洛阳县置永昌县,治所在今洛阳市。


  唐永昌元年(689年):


  改河南县为合宫县。


  武周天授三年(692年):


  析洛阳县、永昌县置来廷县,治所在今洛阳市。


  武周长安二年(702年):


  废永昌县、来廷县。


  复置兴泰县。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


  复称洛阳为东都。


  废兴泰县入寿安县。


  复改合宫县为河南县。


  神龙二年(706年):


  改洛阳县为永昌县。


  神龙三年(707年):


  改河南县为合宫县。


  唐隆元年(710年):


  复改合宫县为河南县。


  复改永昌县为洛阳县。


  唐先天元年(712年):


  析陆浑县置伊阳县,治所在今嵩县旧县镇。


  唐开元元年(713年):


  改洛州置河南府。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置都畿道,治所在洛阳县。


  唐乾元元年(758年):


  废都畿道。


  唐上元二年(761年):


  复置缑氏县,治所在今偃师区缑氏镇。


  唐大顺初:


  河清县徙治今孟津区东南。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河南道河南府(洛州)河南县、洛阳县、偃师县、缑氏县、陆浑县、伊阙县、新安县、福昌县、长水县、永宁县、寿安县、河清县、伊阳县、登封县;河南道汝州(临汝郡)梁县、临汝县。


  河南府还辖巩县、阳邑县、密县、颍阳县、渑池县、王屋县。


  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后唐、后晋皆都洛阳,后汉、后周皆以洛阳为陪都。


  废陆浑县入伊阳县。


  后唐时期:


  因另有东京兴唐府,故以洛阳为洛京。


  改福昌县为福庆县。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


  复称洛京为东都。


  后晋初都洛阳,后迁都开封,改洛阳为西京。


  今洛阳市主要先后属: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时期:


  复改福庆县为福昌县。


  北宋开宝元年(968年):


  河清县徙治今孟津区东南。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


  废偃师县。


  庆历三年(1043年):


  废宜阳县、寿安县。


  庆历四年(1044年):


  复置偃师县、宜阳县、寿安县。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


  废洛阳县入河南县。


  废偃师县入缑氏县。


  废福昌县入寿安县。


  废伊阙县入河南县。


  熙宁八年(1075年):


  废缑氏县。


  复置偃师县。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


  复置福昌县。


  元祐二年(1087年):


  复置洛阳县。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


  改栾川冶为栾川镇,在今栾川县。


  崇宁三年(1104年):


  升栾川镇为栾川县。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京西北路河南府河南县、洛阳县、偃师县、新安县、福昌县、伊阳县、永宁县、长水县、寿安县、河清县、登封县;京西北路汝州梁县;永兴军路(陕西路)虢州栾川县。


  河南府还辖永安县、颍阳县、巩县、密县、渑池县。


  南宋绍兴初:


  置顺州,治所在伊阳县。


  金国时期:


  废河南县。


  改河清县为孟津县,治所在今孟津区老城东。


  金初:


  永宁县寄治于河南府。


  金大定时期:


  改寿安县为宜阳县,治所在今宜阳县。


  金天德三年(1151年):


  改顺州为嵩州。


  伊阳县徙治今嵩县。


  金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


  废栾川县。


  金正隆六年(1161年):


  永宁县徙治今洛宁县。


  金兴定元年(1217年):


  改河南府为金昌府。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南京路河南府洛阳县、孟津县、新安县、偃师县、宜阳县、登封县;南京路嵩州伊阳县、永宁县、福昌县、长水县;南京路汝州梁县;京兆府路虢州卢氏县。


  河南府还辖芝田县、巩县、渑池县。


  元朝时期:


  废福昌县入宜阳县。


  废长水县。


  改金昌府为河南府路。


  元至元三年(1266年),废伊阳县入嵩州。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河南府路洛阳县、宜阳县、永宁县、孟津县、新安县、偃师县、登封县;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南阳府嵩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南阳府嵩州卢氏县;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南阳府汝州梁县。


  河南府路还辖:


  巩县。


  陕州陕县、灵宝县、阌乡县、渑池县。


  明朝时期:


  改河南府路为河南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


  降嵩州为嵩县,治所在今嵩县。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


  置伊阳县,治所在今汝阳县。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孟津县徙治今孟津区老城。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永宁县、新安县、嵩县、卢氏县、登封县;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州伊阳县。


  河南府还辖:


  巩县、渑池县。


  陕州灵宝县、阌乡县。


  清朝时期: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河南省河南府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永宁县、新安县、嵩县、登封县;河南省汝州直隶州;河南省汝州直隶州伊阳县;河南省陕州直隶州卢氏县。


  河南府还辖巩县、渑池县。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


  撤河南府。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河南省豫西道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永宁县、嵩县、伊阳县、卢氏县、登封县、临汝县。


  豫西道治所在洛阳县,还辖陕县、巩县、登封县、渑池县、灵宝县、阌乡县、鲁山县、郏县、宝丰县。


  民国三年(1914年):


  改豫西道为河洛道。


  改永宁县为洛宁县。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河南省河洛道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洛宁县、嵩县、伊阳县、卢氏县、登封县、临汝县。


  民国九年(1920年):


  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


  民国十二年(1923年):


  河南省会迁至洛阳。


  民国十七年(1928年):


  撤河洛道,辖县直属河南省。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河南省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洛宁县、嵩县、伊阳县、卢氏县、登封县、临汝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析洛阳县、嵩县、宜阳县、伊阳县置平等县。


  析洛阳县、登封县、临汝县、伊阳县置自由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


  平等县并入自由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


  改自由县为伊川县。


  今洛阳市主要分属:


  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伊阳县;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新安县、洛宁县、卢氏县。


  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在洛阳县,还辖巩县、登封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河南省会再次迁至洛阳。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分洛宁县为洛南县、洛北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设洛阳市。


  新中国时期:


  1949年:


  洛南县、洛北县合并为洛宁县。


  复置栾川县。


  洛阳市、洛阳县、偃师县、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伊阳县属河南省洛阳专区;洛宁县、栾川县属河南省陕州专区。


  洛阳专区治所在洛阳市。


  1952年:


  陕州专区洛宁县、栾川县、陕县、渑池县、卢氏县、灵宝县、阌乡县并入洛阳专区。


  1954年:


  改洛阳市为河南省市。


  改洛阳县第四区为洛阳市第四区。


  撤阌乡县。


  临汝县改属洛阳专区。


  1955年:


  改第四区为涧西区。


  洛阳县并入洛阳市、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


  1956年:


  设老城区、西工区、郊区。


  1957年:


  设瀍河回族区。


  1958年:


  洛阳市、三门峡市改由洛阳专区代管。


  撤郊区。


  西工区、老城区合并为洛北区人民公社。


  1959年:


  复设郊区。


  改伊阳县为汝阳县。


  孟津县徙治长华镇。


  1960年:


  建陆浑水库,嵩县老城被淹,于老城西南建新城。


  撤陕县、栾川县。


  1961年:


  撤郊区。


  偃师县徙治槐庙镇。


  复设栾川县,属洛阳专区。


  1962年:


  复设郊区。


  复设陕县,属洛阳专区。


  1964年:


  改洛阳市为省辖市。


  1969年:


  改洛阳专区为洛阳地区。


  1970年:


  设义马矿区,属洛阳地区。


  1971年:


  孟津县改属洛阳市。


  1975年:


  复设西工区。


  1976年:


  孟津县改属洛阳地区。


  1982年:


  设吉利区。


  改洛北区为老城区。


  1983年:


  新安县、孟津县、偃师县改属洛阳市。


  1986年:


  撤洛阳地区,洛宁县、宜阳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伊川县改属洛阳市。


  1993年:


  改偃师县为省辖县级偃师市,由洛阳市代管。


  2000年:


  改郊区设洛龙区。


  2021年:


  改偃师市设偃师区。


  孟津县、吉利区合并设孟津区。


  洛阳市辖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偃师区、孟津区、新安县、宜阳县、伊川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


  洛阳市: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当地解放后,析洛阳县城区置洛阳市。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改洛邑置洛阳县。


  周初,周公营洛邑,建王城、成周二城。


  东周初,平王东迁王城,以为都城。


  敬王迁都成周。


  战国时期,始称洛阳,因在洛河之北,故名。


  《寰宇通志》: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阳。


  《尚书·禹贡》: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洛,古为雒,三国魏时期改为洛。


  涧西区:


  1956年,改第四区设涧西区,因位于涧河以西而得名。


  涧河古称涧水,与谷水会合后,二水互为通称,或称谷水。


  《汉书·地理志》弘农郡新安县:《禹贡》涧水在东,南入洛。


  《水经·涧水》: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东南入于洛。


  《水经·涧水注》: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


  西工区:


  1956年,设西工区,以辖区旧地名为区名。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在此修建兵营,工地在老城西,俗称西工地,简称西工。


  老城区:


  1956年,设老城区,因辖区为洛阳老城而得名。


  瀍河回族区:


  1957年,改瀍东回族自治区为瀍河回族区,因辖区位于瀍河两岸而得名。


  瀍河,古称瀍水。


  《尚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


  《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孔传:瀍出河南北山。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谷成县:《禹贡》瀍水出替亭北,东南入雒。


  《水经·瀍水注》: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


  洛龙区:


  2000年,郊区更名为洛龙区,因辖区北界洛河、南括龙门山而得名。


  龙门山,又名伊阙山。


  唐杜甫《龙门》: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偃师区:


  2021年,改偃师市为偃师区。


  1993年,改偃师县为偃师市。


  西汉时期,改偃师邑置偃师县。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筑偃师城,取息偃戎师之意。


  孟津区:


  2021年,孟津县、吉利区合并为孟津区。


  金国时期,改河清县为孟津县,因治所孟津渡而得名。


  孟津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又东至于孟津。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孟是地名,津是渡处,在孟地置津,谓之孟津。


  新安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新安县,一说取新治安宁之意。


  宜阳县:


  战国韩时期,始置宜阳县,因治所位于宜水之北而得名。


  《战国策·秦策二》:宜阳,大县也。


  伊川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自由县、平等县合并置伊川县,因地处伊河川地而得名。


  伊河,古称伊水。


  《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卢氏县: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雒,过郡一,行四百五十里。


  洛宁县:


  民国三年(1914年),改永宁县为洛宁县,因与四川省永宁道重名,又临洛水,故改名为洛宁。


  嵩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嵩州置嵩县。


  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顺州置嵩州,因位于嵩岳之西而得名。


  栾川县: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升栾川冶镇始置栾川县。


  北宋时期,置栾川冶镇,因伊河而得名。


  伊河古名鸾水,故又名鸾川,鸾、栾二字相通,故通写为栾川。


  汝阳县:


  1959年,改伊阳县为汝阳县,因与宜阳县同音,又县城位于北汝河之北,故名汝阳。


  元至正年间,分汝水上游东出㶏水入颍水,称北汝河,源出嵩县南外方山,经汝阳、汝州等县市,东南流到襄城县南入沙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历史   洛阳市   河南省   历朝   行政区划   宜阳县   洛阳   河南   偃师   新安县   洛宁县   嵩县   孟津县   卢氏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