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功夫鱼
10月1日还没到,美国的医药货架、卡车停车场、家具卖场已提前陷入混乱,进口专利药价格即将翻倍,重型卡车成本暴涨25%,就连装修用的橱柜都要多掏一半钱。
这场以 “保护本土产业” 为名的关税调整,看似瞄准海外商品,可成本却悄悄转嫁到每个美国人的账单上。
有人为了买药不得不削减药量,有人因运输成本上涨面临失业,有人的装修计划被迫搁置,可更让人揪心的是这场 “买单潮” 背后,还藏着一个没被说透的问题,那就是当关税壁垒竖起,美国本土产业真能如预期般崛起吗?
距离10月1日关税生效日不足72小时,全球医药产业链已掀起一场紧急调整风暴,在德国慕尼黑的诺和诺德生产基地,车间里原本满负荷运转的Ozempic(司美格鲁肽)生产线突然放缓节奏,工人们正将即将发往美国的30万盒药品重新打包,按照100%关税新规,这些药品若在10月后入境,仅关税成本就将增加2.1亿美元。
而在基地的会议室里,高管们正连夜修改供应链方案,屏幕上的图表显示为规避关税,公司计划将美国市场的供应转移至北卡罗来纳州新建工厂,但这座工厂的投产时间最早要到2026年这意味着未来一年,美国市场的Ozempic供应可能出现30%的缺口。
不止欧洲药企,亚洲医药企业同样陷入被动,日本大阪的住友制药总部,财务部门紧急核算关税影响:公司对美出口的抗癌药“甲磺酸伊马替尼”去年销售额达8.7亿美元,按100% 关税计算,今年若继续出口,利润将直接缩水4.35亿美元。
为减少损失管理层不得不暂停两条对美出口生产线,将产能转向东南亚市场,同时启动美国本土工厂的选址调研,但根据美国FDA的审批流程,新建制药工厂从奠基到获得生产许可至少需要 28 个月,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关税带来的成本漏洞。
这场关税风暴还在向产业链上游蔓延,印度孟买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太阳药业”,近期接到了十余家美国仿制药企业的调价需求,作为美国仿制药市场的核心原料供应商,太阳药业生产的“盐酸二甲双胍”原料药,占美国市场份额的23%。
但受美国钢铁、塑料关税影响,生产原料药的反应釜、包装材料成本上涨了18%,再叠加进口药关税对下游企业的压力,美国客户要求将原料药价格压低5%,否则将转向其他供应商,太阳药业的销售总监在内部会议上坦言,若接受降价公司该品类的利润将降至3%以下,若不接受预计将流失40%的美国订单。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医药产业的“保护红利”并未如期显现,反而陷入新的困境,在新泽西州的辉瑞生产基地,虽然公司因进口药关税获得了更多美国市场份额,但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让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基地负责人透露,生产“新冠疫苗”所需的欧洲进口辅料,因关税叠加成本上涨了22%,而美国本土供应商的同类辅料不仅价格高15%,产能还只能满足需求的60%,为保证生产辉瑞不得不同时从欧美两地采购辅料,物流成本比之前增加了12%,这导致今年第三季度的疫苗生产成本同比上升19%。
更棘手的是研发环节的冲击,马萨诸塞州的生物科技公司“Biogen”,原本计划今年投入6.8 亿美元推进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的Ⅲ期临床试验,其中1.2亿美元用于从瑞士进口高精度检测设备。
但100%的进口药关税让设备采购成本翻倍,公司不得不将临床试验周期延长6个月,同时削减另外两个早期研发项目的预算,研发总监在接受行业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约65%的医药研发设备依赖进口,关税直接导致研发成本平均上升25%,今年已有12家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暂停了新药研发计划,转向利润更高的仿制药生产。
除了医药行业重型卡车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同样剧烈,在墨西哥蒙特雷的戴姆勒卡车工厂,车间里堆积着原本发往美国的500辆福莱纳重型卡车,按照新规10月后这些卡车的关税将从0%升至25%,每辆卡车的成本将增加8.75万美元,戴姆勒不得不暂停对美出口,将这些车辆转售至南美市场。
而工厂的零部件仓库里,美国进口的柴油发动机零件库存已不足半个月用量,受美国钢铁关税影响,零件供应商将价格上调了23%,戴姆勒拒绝接受新价格,双方的谈判已僵持了 10 天,若无法达成一致工厂将面临停产风险。
美国本土卡车制造商同样面临“甜蜜的烦恼”,俄亥俄州的帕卡公司(彼得比尔特品牌母公司),近期接到的美国市场订单同比增加了35%,但产能却跟不上需求,公司计划新增两条生产线,却发现生产卡车车架的美国钢铁价格比去年上涨了40%,导致每辆卡车的生产成本增加了1.2万美元。
更严重的是生产线上所需的德国进口焊接机器人,因关税成本上涨了50%,采购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6个月,生产线扩建计划不得不推迟,帕卡公司的CEO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承认,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已开始抵消订单增长的红利,今年的净利润预计将同比下降8%。
家具产业链的调整同样充满阵痛,越南胡志明市的家具出口企业“Green Furniture”,去年对美出口额达1.8亿美元,其中橱柜、浴室柜占比60%,面对50%的关税,公司不得不将美国市场的价格上调45%,导致订单量骤降58%。
为保住市场份额管理层决定在墨西哥新建组装厂,将越南生产的家具零件运至墨西哥组装后再出口美国,以规避部分关税,但新建工厂需要投入8000万美元,且至少需要12个月才能投产,在此期间公司预计将流失30%的美国长期客户。
而美国本土家具制造商并未因此受益,北卡罗来纳州的“Ashley Furniture”,虽然进口家具价格上涨让其市场份额略有提升,但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却挤压了利润,公司采购的美国本土木材价格比去年上涨了22%,而生产家具所需的越南进口五金件,因关税成本上涨了 35%,导致每套橱柜的生产成本增加了380美元。
为控制成本公司不得不减少实木家具的生产比例,转向更便宜的人造板材家具,但消费者对人造板材的接受度仅为 30%,今年的销售额预计将同比下降 5%。
随着10 月1日的临近,关税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还在持续发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美国对进口药、卡车、家具等品类加征关税,将导致全球贸易成本增加1200亿美元,其中美国本土企业和消费者将承担70%的成本。
而美国商务部的内部测算显示,此次关税政策将使美国医药行业的通胀率上升3.2%,卡车运输成本上涨4.5%,家具价格上涨5.8%,这与特朗普政府“降低通胀”的承诺形成鲜明反差。
更值得关注的是关税引发的产业链重构正在改变全球产业布局,为规避关税已有23家跨国药企宣布在美国新建或扩建工厂,总投资超过3500 亿美元,但这些投资大多集中在生产环节,研发环节的转移仍十分缓慢。
而在卡车、家具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墨西哥、加拿大建立“关税缓冲基地”,将生产环节分散至北美自贸区,以应对美国的关税政策,这种“区域化生产”趋势,正在削弱全球产业链的协同效应,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全球产业效率下降,最终推高各类商品的终端价格。
这场以“保护本土产业”为名的关税政策,最终却让全球产业链陷入调整阵痛,而美国本土的企业和消费者,正成为这场调整中最大的成本承担者,随着关税政策的生效,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还将持续,但其能否真正实现“美国产业回流”的目标仍是一个未知数。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