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大小小的各类体育赛事中,马拉松比赛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纵观全国各个城市,举办马拉松也早已不是什么大事。但一边是赛事举办地,一边是参与赛事的数以万计的普通人,总会擦出一些火花,也总会上演生动鲜活的故事。
蒙牛2025呼和浩特马拉松跑完已经三天了,猛然间在社交平台刷到一个视频,内容是相关部门向当日因封路步行回家的一对新人送祝福。一个充满喜庆的开始,一个温暖的结局,这个互动超出了马拉松的常规动作,也超出了人们对于呼和浩特的预判。
那么,今天就来聊聊,这场马拉松上了什么“道”。
一、健康之“道”
健康,是人们共同的追求。追求健康,是人们最朴素的愿望,也是“健康中国”的前提。
马拉松比赛作为一项群众性赛事,对于每一位参与者而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对自身健康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一次考核。朋友圈里,无论是资深跑友刷新个人最佳成绩的喜悦,还是平日“不运动”的朋友完成迷你跑或亲子跑后洋溢的自豪,都真切地告诉我们,健康带来的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难以替代的。
于城市而言,让跑友有道可跑,让球友有场地可玩,让......是城市基础性建设之一。而且这几年呼和浩特从城市公园、绿道、篮球场、足球场,到社区周边“10分钟健身圈”的持续打造,再到大型体育场馆、校园体育场地的惠民开放,正努力让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便利的一部分。数据显示,2024年呼和浩特全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000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以上。
现在,在公园绿地、城市绿道、大黑河畔,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锻炼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这一场比赛,2.5万人参与,那些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的普通人,他们的信心和底气,正是来源于平日里有地方锻炼、有条件运动的积累。
二、文明之“道”
马拉松既是对个人身体与意志的一次检验,也是一座城市文明与温度的集中体现。举办这样的赛事,对城市各个部门是一次练兵,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场文明检验。
出行受限了,怎么办?周末得加班,怎么办?我们是该抱怨、该吐槽?还是......
短视频平台上,一对举办结婚仪式的新人因为比赛封路,不得不徒步前往他们的婚房,但是他们没有抱怨,还送上了“祝呼和浩特马拉松越办越好”的祝福;
比赛虽然是周末,虽然比赛之前已经发出了封路通知,但是在比赛结束之后,有部门还是发了感谢信,感谢居民对赛事的支持和理解;
还有相关部门在赛后,找到因为封路步行回家的那一对新人,为他们送上祝福......
这些都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明与温暖。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每一个默默支持、配合的普通人。
马拉松赛事也检验着一座城市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从医疗保障到交通安全,从志愿者服务到环境卫生,每一项都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考验。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城市能够发现不足,改进提升,下一次大型活动时,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每一个人。
三、效益之“道”
马拉松是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不论是哪一座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赛道串联起的一定是城市美好的风景,展现的一定是城市最美的味道、最热烈的歌舞、最真诚的祝福。
就拿蒙牛2025呼和浩特这一场马拉松来说,从小草公园到阳光美居,这个线路,有现代化的城市建筑,有历史文化的底蕴,有匠心独具的城市风光,赛道串联起城市标志,也串起了城市味道,牛肉干、烧麦、奶皮子、烤羊腿......跑者领略到的是呼和浩特的现代与传统的交融。
媒体直播将城市风貌传向全国,网友看到的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北疆城市。再加上开跑前,呼斯楞、李德戈景骑马助威,更成为这场赛事最独特的记忆点,也展现了呼和浩特作为草原都市的独特魅力。
一场马拉松下来,让一座城市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流量”转化而来的可能是旅游、投资和人才流入。这些无形资产的积累,远比直接的经济收益更加持久和深远。如此可见,呼和浩特精心谋划的,又何止是马拉松本身。
事实上,举办马拉松是桩“赔钱买卖”,特别是对于主办方来说,更是如此。可这份“不划算”的背后,藏着难以替代的价值。它给辛劳一周的上班族,换了种鲜活的周末打开方式;给远道而来的跑者,带来了独一无二的城市体验;也给孩子们,增添了别样的体育赛事记忆。更重要的是,城市愿意主动搭建这样的活动与舞台,我们也以热情参与积极回应,这份双向奔赴,本身就是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最佳注脚,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社会效益。
写到这,想起一句话,“只要你开心,我就愿意”,在这件事上,用在我们与城市之间,也合适。那么,还等什么,不如放下手机,即刻开跑,也给城市一个向你表白的机会。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丨来源:金源街壹号(四月)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王伊蕾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