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上海,一位身着便装的男子,在街头角落偷偷跟踪自己的妻子。
男子是国民党军队的高官,深受蒋介石重视,家庭也非常幸福,令人羡慕。
可就在不久前,他发现自己的妻子疑似“出轨”,所以一路尾随她,来到了郊外一间僻静小屋前。
可这次尾随不但没有抓住妻子“出轨”的证据,反而发现了她是地下党。
妻子得知被发现后,丝毫没有掩饰,反而对他说道:
“带你去见周总理。”
这对夫妻是谁?妻子为何要带丈夫去见周总理?他们后来又如何了?
1938年5月的一天,长沙城内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新娘王曼霞一袭白纱,容颜艳绝,步履从容;新郎陈尔晋身着戎装,英姿勃发,目光深情。
他们站在众人瞩目的礼堂中央,交换誓言,执手言诺,羡煞旁人。
这一对看似般配的佳偶,此刻在人们眼中,是“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的典范,但无人知晓,这一纸婚书背后,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风暴。
王曼霞却从未真正“沉溺”于这段婚姻的甜蜜中,她有她的使命,她是共产党派出的高级特工。
她必须在这场真假交织的关系中,完成最重要的目标——获取陈尔晋所掌握的国民党核心情报。
她没有辞去任何社会身份,依旧活跃在太太圈中,却总是来去匆匆,不怎么参与她们的麻将局、下午茶、逛街购物。
别人说她“矜持”、“有学问”,甚至“有点清高”,却没人知道,她出门不是会友,而是执行联络任务。
她出门多次的“慈善走访”,实则是与地下交通站点的交接,或是亲自传递情报。
可她的异常,终究还是在细微中被陈尔晋察觉。
长沙的军政太太几乎人手一副牌,牌桌不仅是打发时光的工具,更是信息交流的渠道。
可王曼霞却总说自己“脑子转不过来”,几次借口推脱。
再后来,她出门越来越频繁,有时一走就是半天甚至整晚,回来时也不解释缘由,只说“去了朋友家坐坐”。
起初,陈尔晋选择了信任,可随着她夜归的次数增多,他心中那根弦也慢慢紧了起来。
他派过警卫暗中跟踪,却屡屡无功而返,她似乎早有准备,每次行动都极其谨慎,行迹被处理得滴水不漏。
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傍晚,陈尔晋决定亲自出马,他装作公务繁忙早早离家,暗中换了便装,悄悄跟在王曼霞身后。
她穿着素净旗袍,戴着草帽,步伐轻快地穿过小巷,最后消失在郊外一座老宅之中。
那一夜,陈尔晋在屋外守了一夜,他不愿相信她有外遇,但她的秘密行踪却仿佛在印证他的最坏猜测。
他甚至设想过她是否遇到了旧情人,是否因婚后生活不如预期而另寻慰藉,这些想法,让他坐立难安。
直到天亮,他终于看到她从屋里走出,身边跟着几位陌生的青年男女,每个人神情凝重,衣着简朴,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与自信。
他一下子明白,这不是寻常的社交聚会,他回家后质问她:
“说吧,我一直跟着你。”
王曼霞没有惊慌,也没有躲闪,她只是淡淡地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出那段至今仍让人心颤的话:
“我是共产党,我给你两条路,要么告发我,要么和我离婚。”
屋里寂静无声,陈尔晋怔怔地望着她,他深爱的妻子,原来从头到尾都在欺骗他?
那一刻,他仿佛看见了另一个她——不是那个每天为他煲汤煮茶的娇妻,而是一个为了理想与信仰,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女战士。
她冷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选择,却将决定权交到了他手中,而他,该怎么办?
陈尔晋的内心翻江倒海,告发她?那就意味着她会被捕、会被审讯,甚至会被秘密处决。
以国民党的手段,那些“政治犯”的下场从不体面,王曼霞是他妻子,是他深爱的女人,他怎能亲手将她推入那样的深渊?
可如果不告发她,那他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职责、上级的信任?他是一名国民党高官,身负重任,怎么能视若无睹?
更别提若是被发现隐瞒不报,他自己也会被当成“同谋”,遭到清算,理智与情感、忠诚与爱情,在心头交战,他痛苦地闭上了眼。
接下来的日子,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王曼霞也没有再追问,直到一个月后,他终于做出了选择。
那天清晨,他悄悄叫来贴身警卫,把守家门的侍卫调离,又秘密召回之前跟踪王曼霞的士兵,低声命令道:
“从今天起,不许再监视夫人,若有闪失,你们一个都别想活。”
他还亲自安排了两个可靠的下属,轮班在暗处守护王曼霞外出的路线,每次她出门,他都知道,却假装不知。
他开始有意泄露一些非核心却有价值的军事动向,比如后勤路线、调兵计划等,他知道她在听,也知道她会记,但他没有问,她也从未坦白。
两人就这样,在沉默中达成了一种默契:他不问,她不说;他暗助,她默收,夫妻关系,从相濡以沫,变成了彼此守望的战友。
王曼霞不是没察觉到这些变化,于是,她开始试图带他走得更远,她不再只是带回情报,而是偶尔将一些党的刊物悄悄放在书架上。
她知道,他爱读书,果然,《共产党宣言》被他翻了无数遍,书页都翻卷了边角,他没说喜欢,也没表示反对,但她知道,那是他给出的回应。
直到某个夜晚,她轻轻对他说:
“我想带你去见周总理。”
陈尔晋抬起头,看见她眼中闪烁的光,那是他从未见过的神采,他沉默良久,点头。
初夏的武汉,陈尔晋站在码头,王曼霞站在他身边,她没有说话,只是牵着他的手,像是要把他从一个世界引入另一个世界。
那一夜的会面安排在一处极为隐秘的宅邸,木门轻启,周恩来坐在房内,温和地望着他们。
“陈先生,”周恩来起身相迎,语气温和得几乎不像政治领袖,“我们终于见面了。”
那一刻,陈尔晋的心情极为复杂,他既有从军人的本能生出的警觉,又有一种说不出口的释然。
他很清楚,这一步踏出,意味着什么,他将不再只是那个国民党高官,也不再是妻子背后的默默守护者,他即将站在风暴的中心。
那一晚他们谈了很多,从当前的局势谈到未来的中国,从国共之间的合作与冲突谈到民众的苦难,也谈到自己的信仰与迷茫。
几天后,陈尔晋正式向共产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那之后,夫妻二人共同进入了潜伏生涯。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依旧维持着军官与官太太的生活表象,王曼霞依旧参加各类社交活动,陈尔晋照常出席会议、参与布防。
他们在众人眼中是恩爱夫妻、风云人物,可只有彼此知道,他们在走一条比任何人都险的路。
他们白天是国府的一对模范夫妇,晚上则是情报传递的纽带,地下党的耳目。
陈尔晋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不断获取核心机密,并借助王曼霞的身份传递出去。
这些年里,他们策反了数十名军官,运送了数百箱弹药,甚至不惜典当首饰变卖家产,购买了军用望远镜、无线电设备,秘密送往根据地。
可命运从来不肯让英雄太过平顺,1949年初春,随着解放军步步推进,上海即将迎来最后的决战。
陈尔晋本已与上级达成秘密协议,准备在最后关头发动起义,实现和平解放,甚至可能直接活捉蒋介石,可计划还未实施,叛徒就将所有情报出卖。
深夜,王曼霞被捕,与此同时,陈尔晋正秘密集结起义部队,当他收到王曼霞被捕的消息时,已知一切全盘皆输。
他本可逃脱,可当敌人放出威胁:若不现身,就屠杀整片工人住宅区,他沉默片刻,最终摘下肩章、解下佩枪,缓缓走出了阴影。
他没有挣扎,也没有犹豫,就像当初递交入党申请书那样,义无反顾,夫妻再次相见,已是在冰冷的审讯室。
被捕10天后,他们夫妻双双被杀害,这场风暴中的两位战士,终于走到人生的最后一页,他们没有后悔,也没有退缩。
他们的信仰,早已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回响,他们知道,这个世界终将迎来光明,而他们,只是走在黎明之前,最黑的一段。
陈尔晋和王曼霞被杀害之后不到10天,上海就迎来了解放,他们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上海解放,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必将被永远铭记。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