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当天,社交平台再次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全天Top50热搜中,相关词条稳定占据5席以上。各大外卖平台把奶茶券置顶,某外卖平台联合了超过25万家商户,发放逾5000万张满减券,强势驱动奶茶订单暴增。这一现象背后,是“仪式感消费”热潮的再度涌起。但穿透其热火的表象会发现,暴涨的订单背后不乏被营销催熟的伪需求,却实打实转化为商家的真利润。
当这场“仪式感消费”远远超越一个简单的网络热词,更像是一场商业合谋:平台需要推高流量峰值,品牌需要节日营销提升收益,消费者需要被看见的“社交货币”。但有精明的消费者会发现,那些被追捧的打卡仪式,不过是精心设计的营销噱头。
从市场反馈来看,在今年立秋奶茶消费中,配送混乱成为突出问题。众多奶茶店订单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远超正常承载能力。不少消费者反映,下单后数小时仍未收到奶茶,有的订单甚至出现错送、漏送情况。商家虽然斩获了可观的短期订单,却因应急预案缺失和产能准备不足,导致服务品质下跌。这不仅造成消费体验的崩盘,更会在无形中透支品牌长期积累的口碑信任。
与此同时,奶茶狂欢背后还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隐患。过度包装导致的浪费和环保问题显而易见,而盲目跟风、过量饮用普遍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奶茶,可能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众所周知。更需要警惕的是,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逐渐异化为情感关系的新型“潜规则”。部分情侣因一方未准备奶茶而引发口角,朋友间因未送奶茶产生隔阂。这种将情感表达与特定消费行为强行捆绑的现象,使得原本纯粹的情感联系蒙上了功利化的阴影。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这种“仪式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但也要认识到,情感价值并非靠消费来衡量。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从温暖的关怀变成必须打卡的消费任务时,其蕴含的情感温度早已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消磨殆尽。对于商家而言,过度依赖制造“仪式感消费”并非长久之计,提升自身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才是赢得市场的根本。只有这样,“秋天第一杯奶茶”才能在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长久发展下去。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苏桐)
编辑:刘建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