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商,是单纯地在商言商,
为了利益不顾一切,还是坚持本心,
为了祖国做贡献,想必大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在商界历史上,又有这样一位,他一出生就不在国内,
但他却始终坚持中国人的身份,为了祖国的发展,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去世后留下的一条遗嘱,
也让人感叹,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之人。
黄仲涵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就,和他优良的家境是分不开关系的,
他父亲就是一位爱国人士,因为不满清朝统治,奋而起义,
结果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
日子虽苦,他父亲却凭着韧劲开办了自己的企业,
倒腾当地的土特产,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而且他父亲非常有威望,不仅成了富商,还成为当地华人的领袖,
在殖民政府和华人之间斡旋,积累了人脉和智慧。这些,都成了他的启蒙教材。
小时候,他就跟着父亲跑码头,学辨货识价,练就了敏锐的商业嗅觉。
而且他非常聪明,精通多种语言,在商业上也有非常大的天赋。
父亲常指着航海图说:“我们的根在华夏。”
这句话像种子,扎进他的心里。
24岁的时候,他接过父亲的班,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时代。
他在商业上的天赋,真的不亚于他优秀的老父亲,他看蔗糖这个不起眼的行业,
而且他非常有先见之明,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从生产到加工,再到出售,他一个人就包圆了。
公司规模扩大以后,他就开始走向高端,
不仅继续开工厂,还引进了外国的先进的设备,一时间风光无两。
巅峰时期,他的产业已经占据了当地市份额的一半还多,根本没人能与之争锋。
而且他也没有死盯着自己的老本行,而是不断向其他行业扩张,
资产自然也越来越多,直接成为当时世界最有钱的那几个人之中。
而他最让人敬佩的,不是他卓越的商业才能,而是一片赤诚爱国情怀,
武昌起义爆发后,远在国外的他激动不已。
为了支持国美的事业,他直接取了一个化名,义无反顾的捐出了商业帝国半年的利润,
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又捐不少家产支持护国军。
为了保证安全,这些金额庞大的资金,通过非常烦隐秘的渠道送到国内,
既避开了殖民者的耳目,又精准助力了民族大业。
据《南洋商报》记载,他深夜签署汇款单时,
曾对着孙中山的亲笔信说:“这勋章该刻在糖厂的烟囱上,让荷兰人看看华人脊梁。”
而他的慷慨还不止于此。他为了提高华人的地位生活水平,直接捐建学校,修建大礼堂。
后来他迁居新加坡后,也不忘记继续为国做贡献。
可惜,他因心脏病去世,很多心愿都没有完成。
他即便离世了,也不忘自己的祖国,遗嘱特别交代,
家族企业的利润的15%要持续投入祖国建设,但后人未能兑现。
黄仲涵的家国情怀,源于父亲的教诲,也来自殖民地华侨的生存困境。
那时候,华人在南洋被西方列强歧视,
被清廷视为“弃民”,却依然心向故土。
他的财富,成了连接个人与民族的桥梁,承载了超越金钱的使命。
他的传奇不只在商海,他的家庭故事同样复杂。
他一生娶了八位妻妾,生下36个子女,
既有明媒正娶的夫人,也有未被族谱承认的异国情人。
36个子女里只有一半被正式承认。
他着重挑选两个儿子作为接班人。
并且为了避免家族分裂,他规定所有儿子均分股权,
但两位接班人掌舵。这种理念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
却也埋下家族分裂的种子。
黄宗孝早逝后,建源公司因内斗四分五裂,
盛极一时的糖业帝国终成历史。
他用财富撑起民族大义,却没能在家族中平衡欲望与责任。
这或许是他的遗憾,也让他的形象更真实。
再看李嘉诚。2025年抛售43个港口,延续了他近年来的资产调整策略。
而且他陆续出售内地和香港的资产,把重心放到了外国。
他的支持者认为,他这样做事很精明的,
优化家族财富布局,能保证家族长盛不衰。
李嘉诚的逻辑不难理解。全球化时代,资本逐利是本能。
他从潮汕移民到香港,做到如今的地位,靠的就是这样的本性。
他的慈善基金会支持教育、医疗,汕头大学更是他的心血。
但相比这位爱国商人,他的回馈更偏个体化,少了对民族集体命运的直接参与。
抛售港口,符合市场规律,却让人们感到一种情感上的疏离,
香港养育了他的帝国,他却似乎在关键时刻选择了离开。
这两个人的经历,像是华商光谱的两端。
黄仲涵用财富为民族复兴搭桥,
哪怕面对殖民政府的3500万荷盾勒索,也不肯低头;
李嘉诚在全球市场中游刃有余,却因“抛售”被质疑抛弃了“根”。
两人并非对错分明,而是时代造就了不同的选择。
黄仲涵的时代,华侨身处异乡,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他的财富承载了文化认同和历史使命。
今天,全球化让华商的舞台更大,但也让“根”的概念模糊。
李嘉诚的抛售,理性但冷峻,反映了现代资本的“无国界”本质。
他的慈善虽有贡献,却难比前者捐款革命的震撼力。
我个人觉得,黄仲涵的故事更打动人心。
他的财富不仅是数字,更是信念的延伸——那句“根在华夏”,穿越百年依然有力量。
但我也理解后者的处境。
全球化时代,企业家要对股东、家族负责,市场不相信眼泪。
他的选择未必错,只是少了点让人共鸣的温度。
但是他的故事并未完全落幕。
近年,东南亚华侨后裔开始挖掘他的贡献。
2023年,新加坡华侨中学修复了他捐建的礼堂,立碑纪念。
印尼三宝垄的黄氏宗祠也在筹资重建,试图重现当年的黄龙旗风采。
这些举动提醒我们:黄仲涵的财富虽散,他的精神仍在。
反观后者,他的基金会仍在运作,2024年又向汕头大学追加了1亿港元捐款。
但公众似乎更关注他的撤资,而非这些善举。
这或许是舆论的偏见,也反映了人们对华商的期待:
不仅要成功,还要与故土同呼吸。
黄仲涵用财富点亮了民族希望,却败给了家族内耗;
李嘉诚用智慧征服了全球市场,却难以填补情感的裂痕。
华商的财富密码,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逐利与责任间找到平衡。
如果我是华商,我会学黄仲涵的信念,守住“根”的方向;
也会借李嘉诚的眼光,在全球浪潮中乘风破浪。
财富可以跨越国界,但只有扎根文化的灵魂,才能穿越时空。
你觉得呢?究竟是前者的家国情怀,还是后者的理性抉择,更让你动容?
参考信息:
人民网:黄仲涵 -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福建同安黄氏家族三代在南洋的创业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