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临头·】——»
2025年5月7日,当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准备工作如火如荼之际,美联储召开了货币政策例会。
会议决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4.25%至4.50%不变。
这似乎是市场预期之内的决定,但实际上,鲍威尔随后表达的忧虑才是真正的核心信号。
美联储主席罕见地承认当前经济形势存在"极高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政策难以预判。
这种谨慎而忧虑的表态背后,是美国经济已经出现的警讯。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年化萎缩0.3%,远低于预期的0.4%增长,标志着自2022年初以来美国经济首次负增长。
这一萎缩的主要原因并非市场内生性问题,而是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引发的市场扭曲。
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美国进口同比激增41.3%,其中商品进口更是飙升了50.9%。
这一异常现象的背后,是企业和消费者在特朗普政府全面实施关税前的恐慌性囤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减项计入GDP的进口激增,单是这一项就拖累了GDP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同期经济增长5.4%,超出市场预期。
这一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美联储面临的困境也前所未有:特朗普关税政策同时带来增长放缓和通胀压力,这使得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陷入两难——降息刺激经济会加剧通胀,维持高利率抑制通胀又会进一步打击已经萎缩的经济。
关税的实际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洛杉矶港口数据显示,首批承载面临145%关税的中国货物的船只抵达后,载货量比正常水平减少超过一半。
税收分析机构预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使每个美国家庭在2025年平均增加近1300美元的税负,成为自1993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税收增加措施。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美国正面临一种特殊的"滞胀"风险——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和通胀加速同时出现。
这种状况下,无论美联储采取何种政策,都将付出代价:降息会加剧通胀,维持高利率又会窒息经济增长。
这就是为什么鲍威尔的表态格外谨慎,既不敢轻言降息,又不敢进一步收紧政策。
这场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本身。
通过对中国商品征收145%的高额关税,特朗普希望重塑美国制造业并减少贸易逆差。
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政策工具,在复杂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最终伤害了它声称要保护的美国经济本身。
«——【·谈判前奏·】——»
在经济数据发出警讯的同时,地缘政治博弈也在激烈上演。
5月8日,在被问及是否会在周末中美会谈前降低对华关税时,特朗普给出了明确的否定答案。
这一强硬表态立即打破了市场对中美贸易关系可能缓和的期待。
更具争议的是,特朗普暗示是中方主动要求进行贸易谈判,与中国官方表述形成鲜明对比。
在为新任驻华大使戴维·珀杜举行的宣誓就职仪式上,特朗普还提出中国需要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国,并批评前总统拜登政府未能执行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与中国达成的协议。
选择在珀杜就职仪式上发表这些言论,时机选择颇具战略意义。
珀杜既有政治背景,又有企业高管经历,被视为可能缓和美中关系的潜在力量。
特朗普声称早已选定珀杜,只是碰巧在这个重要时刻上任。
这安排背后,是特朗普政府精心设计的外交棋局的一部分。
就在特朗普表态前一天,中国外交部已明确表示,即将举行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的。
中方强调美方近期多次表达与中方谈判的意愿。
这与特朗普的说法直接冲突,双方都试图在谁主动提出谈判这一问题上占据道德高地。
过去几周,中美双方关于谁在主动推动贸易谈判的说法一直存在矛盾。
中国官方多次否认正在进行任何贸易谈判,并强调取消"单边"关税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则在私下场合透露,预计贸易关系将在不久的将来缓和,称当前的高关税状态对双方都不可持续。
中国商务部在回应中进一步明确了立场:无论是对抗还是谈判,中方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决心不会改变,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立场不会动摇。
谈判必须基于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和互惠互利的前提。
中方警告,如果美方仅将谈判作为施压工具,中方绝不会接受,也不会为达成协议而牺牲原则立场。
从这场谈判前的舆论战可以看出,中美双方都在为正式谈判积极布局。
美方通过坚持高关税立场保持压力,中方则强调平等互惠原则设定底线。
特朗普的"不降关税"表态,进一步增加了日内瓦会谈的复杂性。
这种谈判前的强硬表态,是国际谈判中常见的策略。
特朗普希望通过坚持最大化要求,为后续可能的让步创造空间;而中方则通过坚持原则立场,防止在不平等条件下被迫接受不利条款。
双方的目标都是在最终谈判中争取最有利的结果,而这场舆论战只是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经济重压·】——»
表面的政治博弈之下,是两国乃至全球经济承受的巨大压力。
经济研究显示,即使部分关税被暂停执行,美国的贸易措施仍将导致全球贸易萎缩、福利损失和供应链中断。
模拟分析表明,新的关税措施将导致全球福利净损失1.2%,美国损失更高达2%,贸易总体下降5%,中美之间的贸易可能暴跌90%。
这些数字背后是具体商品流动的巨大变化。
特朗普实施145%关税后,中国已减少90%的美国石油进口,转而增加从加拿大等国的进口。
这种贸易流向的突然转变,不仅扰乱了能源市场,也增加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北京方面已开始采取措施减轻贸易战影响。
中国已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免除125%关税,并询问在华企业哪些关键商品需要免税待遇。
这表明中国已认识到全面贸易战的潜在危害,正在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宏观经济模型显示,如果关税持续存在,将削减美国GDP增长约0.36个百分点,同时推高通胀0.4%。
这种滞胀组合将给美联储带来政策困境:既要应对增长放缓,又要对抗通胀压力。
中国的应对策略更为复杂而长远。
北京已准备了多种应急方案,但强调新措施不能仓促推出,需要保持政策灵活性,而等待评估实际影响后再决定具体措施是更明智的选择。
贸易战的影响远超经济增长数字,还将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等长期挑战。
如果中国通过刺激工业和传统基础设施来应对贸易战压力,可能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影响全球气候目标。
这对正在筹备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全球气候外交是一个不利因素。
市场对不确定性的反应敏感而直接。
美股在GDP收缩数据公布后大幅下跌,华尔街多家机构下调中国GDP预期,全球市场波动指标升至疫情以来新高。
分析师们将责任归于特朗普政府的激进贸易政策,认为这破坏了原本健康的经济环境。
在企业层面,跨国公司正加速调整供应链,寻找替代方案,导致短期内进口暴增。
3月份美国进口几乎是出口的两倍,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
这种非理性囤积行为反映了市场恐慌情绪,同时为未来经济活动埋下隐患。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关税战的影响将很快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经济学家预测,六月开始将出现消费品价格上涨和产品短缺,七月这些影响将开始反映在经济指标中。
美国家庭将面临平均1300美元的额外税负、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三重压力。
这些经济影响不仅是数字上的波动,而是会实实在在影响普通民众生活质量的变化。
贸易战表面上是国家间的博弈,最终买单的却是普通消费者和企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政治层面的言辞激烈,双方最终可能会寻求某种妥协——极端对抗的经济代价实在太高。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