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女再度“社死”:全网露脸道歉,长相尖酸刻薄,真实目的曝光

“车撞南墙了,你知道拐弯了。被骂惨了,你知道道歉了?”

一位“控烟志愿者”要求鲁迅墙画P掉香烟,却一夜之间“社会性死亡”,这并非简单的文化争议,而是精心策划的商业阴谋。

当她声称“为青少年健康”时,网友却扒出她正私下兜售非法“尼古丁袋”,女子瞬间被全网口诛笔伐,账号也被封禁。

可是,她的道歉的同时,还想着为自己洗白,她的真实目的不简单!

一个符号的战场

那幅鲁迅夹烟的墙画,其实早已是绍兴鲁迅故里的一部分,像先生故居门前的石板路一样,见证了无数游客的来来往往。

自2003年景区改造后,它便静静地立在那里,成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画作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改编自一幅著名的室内画,为了突出人物,创作者省略了背景,让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

鲁迅先生在生前是个非常经典的“老烟枪”,这在他的日记、书信以及友人的回忆中都有迹可寻,香烟,某种程度上是他苦闷思索、奋笔疾书时的伴侣。

这幅画,正是对这份历史真实的一种忠实还原,它让教科书里那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份有血有肉的烟火气,变得立体而亲切。

然而,这份真实感,在孙女士眼中却成了“问题”,8月22日前后她开始行动,先是通过浙江的“浙里办”平台,随后又将诉求反映给了绍兴市文旅局。

她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在公共场所展示鲁迅夹烟的形象,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吸烟诱导,她甚至给出了具体的“修改方案”:把那双夹着香烟的手,直接P成一个紧握的拳头。

这个建议听起来简单粗暴,却暴露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试图用当下的、单一的道德标准,去裁剪、净化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符合特定议程的“道德标兵”。

这就像有人调侃的那样,如果鲁迅的烟要被掐掉,那李白的《将进酒》是不是也该改成《将进奶》(毕竟喝牛奶有助于长身体嘛)!

这种逻辑的背后,是一种幼稚的“教育洁癖”,它妄图构建一个无菌的温室,却忘了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个真实、复杂且充满矛盾的世界。

“为你好”背后的生意经

起初,孙女士在接受采访时,给自己贴上了一个高尚的标签——“控烟志愿者”。

这个身份让她迅速占据了道德高地,毕竟,关心青少年健康、倡导公共场所控烟,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她似乎是在为公共利益发声,为一个更健康的环境奔走。

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很快,神通广大的网友们就顺着蛛丝马迹,揭开了这位“志愿者”的另一重面纱。

在她的社交平台上,人们发现她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一款产品,一种名为“尼古丁袋”的口含烟,这种产品的使用方式颇为隐蔽,只需将其置于唇齿之间,尼古丁便会通过口腔黏膜被人体吸收。

然而,隐蔽不代表无害,有研究指出,这类产品的成瘾性,可能比传统香烟更强,更致命的是,这种“尼古丁袋”在明令禁止销售的违禁品。

事情到这里,逻辑链条就变得异常清晰了,一场看似义正词严的公共事件,其内核竟然是一场处心积虑的商业营销。

孙女士的行为,本质上是一边高举“控烟”大旗,攻击传统烟草的文化符号,一边又在私下里,为自己销售的、危害性可能更大且非法的烟草替代品,开辟市场空间。

这场风波的性质,也从一场关于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争议,迅速滑向了对商业伦理与法律底线的挑战。

网友们愤怒了,他们不仅质疑其行为涉嫌非法销售,甚至因该产品在美国的一些动态而怀疑其有“亲美”倾向,连她的国籍都成了讨论的话题。

8月30日,或许是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孙女士公开道歉了,理由是“为占用公共资源”,但她的解释却显得苍白无力。

她改口称,之所以提出建议,是因为看到有游客在墙画前模仿鲁迅点烟、吸烟的姿势,导致不吸烟者和儿童被迫吸了二手烟。

这个新理由,显然是为了挽回颜面,她最后的诉求也变成了“希望以后不要再有人在墙画前吸烟或模仿点烟”。

然而,这番说辞已经无法平息公众的质疑,最终,她用来做广告的社交账号被平台封禁,相关部门也可能已经介入调查。

守卫常识的集体回响

就在这场闹剧愈演愈烈之时,一股强大的理性力量从社会各个层面涌现出来,共同捍卫了历史的尊严与公众的常识。

8月28日,绍兴鲁迅纪念馆和鲁迅故里景区明确表态:坚持尊重历史、尊重艺术、尊重民意,不会轻易改变这幅已经深入人心的墙画。

他们认为,画作忠于鲁迅生平,吸烟只是个人爱好,并无引导之意,景区的这份“定力”,背后是汹涌的民意支持。

有很多市民组织起来,自发通过“12345市长热线”和直接致电景区的方式,表达了同一个诉求:请务必坚持,不要修改画面!

这形成了一次官方与民间罕见的良性互动,为事件的正确走向定下了基调,而鲁迅先生的后人,长孙周令飞先生的态度,则更显豁达与智慧。

面对这场风波,他只是淡然地表示,“一笑了之即可”,在他看来,公众心中自有一杆秤,对于祖父最好的纪念,是铭记和传承他的精神,而不是去纠结他是否抽烟这些生活细节。

主流媒体的评论,则为这场大讨论提供了理性的压舱石,8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标题掷地有声:《鲁迅手里的烟,掐不得,有事说事!》。

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不能任人打扮,伟人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精神,而非完美无瑕的生活细节。

紧接着,央视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也纷纷发声,共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观点:控烟宣传固然必要,但绝不能以此为名,“绑架”历史人物,限制艺术创作的自由。

新京报更是呼吁,官方对于此类离谱的投诉,应该有更鲜明、更坚决的态度,在这一系列强有力的回应之下,普遍的社会舆论迅速形成了共识,人们普遍认为,孙女士的投诉是典型的“管得太宽”,是一种将复杂世界简单化的幼稚病。

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警惕,那些打着“为你好”旗号,实则包藏祸心以谋取私利的行为,这种人的危害是双重的,一边凭空制造社会矛盾,同时通过舆论来中饱私囊,这个投诉女就是个典型例子。

结语

守护鲁迅先生指间的那点“烟火”,守护的并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细节,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工具化,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冒犯。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们圈养在一个被过度“净化”的真空里,而是要勇敢地告诉他们,世界是复杂的,伟人也是不完美的。

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人性的丰满与真实,教会他们拥抱一个真实的世界,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这或许才是对鲁迅先生最好的告慰。

参考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1

标签:财经   目的   尖酸刻薄   长相   真实   鲁迅   孙女   尼古丁   历史   历史人物   香烟   景区   绍兴   完美无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