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潮牌店前触目惊心一幕:社会病态现象,祸害了多少中国女性

真是邪门了,这年头买个东西还得拿命拼?

顾客冒高温排队买商品,晕的晕、倒的倒、流血的流血、救护车的救护车。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 为提升文章可读性 细节可能存在润色 请理智阅读 仅供参考

甚至还有消费者因为排队而大打出手....让人不得不问一句“这到底是何必呢?”

近日,上海静安商场,就因为一家新店开张而造成场面失控现象。

这群年轻人到底在抢什么?这商品真的值这么疯抢吗?后续店铺又是如何处理的?

8月15日晚上10点,商场早已打烊,但即将开业的“TOWI”门口却聚集了几十名年轻女孩。

她们大多二十岁出头,拖着行李箱,带着折叠椅和充电宝,准备在这里度过漫长的一夜。

有的女孩从江苏、浙江等周边城市专程赶来,就为了抢购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爆火的蝴蝶发夹和碎花发圈。

随着夜色渐深,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凌晨3点左右,队伍已经绕过商场拐角,蜿蜒了好几十米。

人一多,场面就乱了,有人发现队伍里混进了几个身材魁梧的男子。

他们显然不是来买发夹的,而是职业黄牛。

这些人强行占据了队伍前排,只为能够代购盈利。

毕竟在二手市场上,这些东西的价格可是能翻好几倍,而且供不应求!

天亮之后,情况变得更加糟糕,8月的上海,早上8点的气温就已经高达35度。

密密麻麻的人群挤在一起,每个人头顶都撑着伞,但伞下的空间闷热无比,热气根本散不出去。

商场没有提供任何遮阳设施,也没有准备饮用水。

排队的女孩们汗流浃背,有的人从早上8点半一直站到下午3点,期间不敢离开半步,连上厕所都要忍着。

上午9点多,第一个意外发生了,一个穿白色连衣裙的女孩突然脸色苍白,身体摇晃了几下就倒在地上。

周围的人想要帮忙,但人群太密集,连让出一条通道都很困难,救护人员费了很大劲才把她抬出来。

紧接着,又有一个戴眼镜的女孩因为通宵没喝水,嘴唇干裂得厉害,差点虚脱,整个上午,现场至少有两辆救护车来回穿梭。

10点整,商场的卷帘门终于开始上升,但门只抬起了不到10厘米,人群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往里涌。

站在最前面的几个女孩直接被后面的人推到了玻璃门上,脸都贴变形了。

一个穿牛仔短裤的女孩被绊倒在地,膝盖磕破了皮,血顺着小腿往下流。

但她爬起来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处理伤口,而是继续往店里冲。

店内的场面更加混乱,货架前挤满了人,大家都在疯抢那些所谓的限量款。

两个男子因为争夺同一个商品扭打起来,周围的人不但没有劝架,反而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录像。

店员们站在一旁束手无策,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龙,但收银员却慢条斯理地操作着,时不时还和同事聊天说笑。

最让人气愤的是那些黄牛的行为,他们一次性拿走二十多个蝴蝶发夹,把热门款式几乎扫空。

普通消费者辛苦排了一夜队,最后却什么都买不到。

有个女孩当场就哭了出来,说自己请了假、坐了3个小时高铁过来,结果连一个发圈都没抢到。

从收银的缓慢再到所谓的“限量发售”,这很明显是一起精心策划的饥饿营销。

品牌方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主理人事先承诺会早早到场,结果直到下午2点才姗姗来迟。

当时现场已经乱成一团,有顾客要求她出面解决问题,她却躲在二楼办公室里拍照。

等到大部分愤怒的消费者离开后,她才露面,还摆出一副委屈的表情,说自己也没想到会这样。

其实这些所谓的潮牌商品,本质上就是普通的小饰品,88元的发夹、68元的发圈,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可能几块钱就能批发到类似的款式。

材质标注也很模糊,只写着"合金"、"人造宝石"这样的字眼。

之所以能卖这么贵,完全是因为品牌方找了几个流量明星戴着拍照,然后在社交媒体上炒作成了"明星同款"。

开业当天的混乱场面很快在网上发酵,友们的评论一针见血,有人说这些商品的配色看起来像婴幼儿用品,根本不值这个价。

还有人发出灵魂拷问,第一个买到的人能长生不老吗?

为什么要为了这些普通东西熬夜排队、忍受高温、甚至大打出手?

更多的声音在批评这种病态的消费文化。

年轻女孩们被"要对自己好一点"、"买贵的才是爱自己"这样的消费话术洗脑,把自我价值和拥有潮牌商品画上等号。

她们排队抢购不是因为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而是为了在朋友圈晒照片,收获别人羡慕的目光,证明自己走在潮流前端。

从前几年的网红奶茶店通宵排队,到潮鞋被炒到上万元,再到最近的"拉布布"玩偶引发的抢购潮,都是同样的套路。

品牌方通过饥饿营销制造稀缺感,黄牛趁机炒作赚差价,消费者被潮流焦虑裹挟,最终沦为被收割的对象。

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介入,市场监管局检查发现店内商品成分标签不全,要求停业整顿。

街道办也约谈了品牌方,要求采取限流措施。

品牌方随后推出了身份证预约制,每天限量200人入店,并承诺后续商品主要通过线上渠道销售。

但这些措施只能解决表面的秩序问题,无法根除背后的消费主义陷阱。

消费者需要建立理性的消费观,分清什么是真正的需求,什么是被营销制造出来的欲望。

品牌方也应该反思,与其靠制造稀缺感和贩卖虚荣心赚快钱,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设计和品质。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力比任何潮牌商品都更有价值。

因为真正的个人品味和价值,从来不需要用限量款或者潮牌标签来证明。

关于这事你咋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极目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财经   祸害   触目惊心   病态   上海   中国   现象   女性   社会   商品   发夹   女孩   品牌   商场   消费者   黄牛   救护车   场面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