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往事:他用一台收音机重创敌人,被日军抓捕后死里逃生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嘀嘀嗒嗒声中,李侠发出这最后一组电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刻画了主人公李侠的光辉形象,更让其原型李白等一批奋战在中共地下情报通讯领域的革命烈士的事迹深入人心。

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诉说着永不消逝的电波传奇,李白烈士最后居住、工作的地方就是这里。

抗战烽火中,黄浦江畔的无线电斗争进入了更艰险的阶段。

1937年深秋,红军著名报务员李白奉命潜入上海建立预备电台,他曾参加红一方面军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并随红军长征。

贝勒路(今黄陂南路)148号,成为李白在上海的第一个战斗堡垒。这幢临街三层洋房的主人单志伊曾是孙中山的秘书,同李克农家是世交。在这里,李白将收发报机藏入两只皮箱,白天混入主人家的皮箱,深夜11点后才拎上三楼,关紧门窗,挂上双层深色窗帘,换上5瓦灯泡,再蒙上黑布,打开机器开始收发报。

出于隐蔽考虑,机务员把电台的功率从50瓦改为15瓦,功率改小后信号更加微弱,为了能够清晰地听到党中央的声音,李白常常要工作到凌晨4点。

李白来上海后在贝勒路148号设立的第一个秘密电台旧照

单志伊的儿子单惠民回忆,一日回家正撞见一个人拎着李白的两只皮箱下楼来。来人声称来偷东西,挨了两记耳光便仓皇逃离。单惠民随即派人送走皮箱并通知李白转移,从此,李白电台就撤出了贝勒路148号。这场有惊无险的意外,仅仅是地下工作如履薄冰的日常。

接二连三的险情也为李白敲响了警钟,组织要求他伪装成“城里少爷”,学习上海话和都市做派。1939年5月,组织专门调来在丝绸厂做工的青年党员裘慧英与李白假扮夫妻作为掩护,协助他工作。二人在蒲石路(今长乐路)蒲石村18号住下,开展秘密电台工作。

在逼仄的亭子间里,夏日汗如雨注,冬日呵气成霜。当李白冻僵的手指在电键上颤抖时,裘慧英便用双手捂住他的掌心揉搓取暖;酷暑难耐时,她挥汗为其摇扇——这种相濡以沫最终化作真挚感情,经组织批准,他俩结为革命伴侣。

1940年冬,为让李白掌握维修技术,党组织在威海卫路(今威海路)338号开设福声无线电公司。电台机务专家涂作潮扮老板,李白当账房,暗藏阁楼的电台不过4平方米。李白的儿子李恒胜曾回忆:“父亲苦学技术,竟将发报机功率从100多瓦压缩到几瓦!”这种“微瓦级”通信技术,甚至让日本电讯专家瞠目结舌。

当时,涂作潮发明了一项关键技术:仅需一根比香烟稍长的细电线,连接真空管屏极与震荡管帽,经调试后,普通收音机便能临时具备收报功能。

李白烈士故居三楼,就陈列着一台与他生前使用过的发报机极为相似的设备。这台由收音机巧妙改装而成的设备,外表看不出一丝改装痕迹。在李白第一次被捕时,这项改造就曾让他死里逃生。

李白烈士故居内景

1942年7月,电台移师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太原路口的福禄村10号。两个月后的一天,李白深夜发报时,日军破门而入,他从容收起线圈,使敌人误判电台“只能发报,不能收报”。从日军的宪兵司令部,到大名鼎鼎的汪伪特工总部“76号”,面对老虎凳、拔指甲、电击等酷刑,李白夫妇始终咬定这是商业电台。

为动摇李白的意志,敌人还让裘慧英看着自己的丈夫受刑,这对已经将革命情谊升华为炙热感情的夫妻二人,在面对敌人攻心虐身时,依旧秉持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始终没有暴露半点秘密。因上海确有大量此类电台,加之功率过小,经党组织通过党外人士营救,李白最终在1943年6月获释。

1945年,李白重返上海,在黄渡路107弄重建电台,建立上海地下党同党中央的通讯联系,把情报及时发往延安。为了不让敌人测得信号,他仅仅使用了7瓦功率的电台。当1948年12月29日特务破门时,他销毁密码,最后一刻仍然从容镇定。

原标题:《永不消逝的电波往事:他用一台收音机重创敌人,被日军抓捕后死里逃生》

栏目主编:杜晨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頔 周楠 徐心远 沈轶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历史   死里逃生   电波   日军   收音机   他用   敌人   往事   李白   电台   贝勒   上海   皮箱   功率   烈士   发报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