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康康
如果说“钟薛高烧不化”是因为当时十分盛行的“品质不好”说法,那么如今再次被质疑的“蜜雪冰城化得太快”是否像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所称那样“品质太好”呢?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的如此发言获得了颇多点赞和评论:“当年骂钟薛高烧不化,现在又嫌蜜雪冰城化得快,你们到底想要冰淇淋咋样啊?”
继“钟薛高烧不化”后,2025年,一场针对“冰淇淋融化速度”的社会性关注讨论又引发了争议......
关于蜜雪冰城2元冰淇淋的讨论激烈到什么程度呢?
《中国冰淇淋》随手在任何一个社交平台输入“蜜雪冰城冰淇淋”7个字,各种各样的网友发言,或是吐槽、或是辩驳…充斥了整个屏幕。
一部分消费者分享的“狼狈经历”画面感满满:
可是话说回来,冰激凌夏天会化,这种生活常识本不应该引起这么大关注,然而,消费者们似乎对“冰淇淋融化的速度”有着更多的关心。
当消费者蹲在便利店冰柜前,指尖划过一排排冰淇淋包装,反复确认生产日期的动作,早已不是简单的挑选习惯,而是对“新鲜” 两个字的执着守护。
同样,当他们举起一支融化速度异常的冰淇淋,眉头紧锁地对比、拍照、吐槽时,这份较真又多了一层复杂的情绪—— 那是对 “冰淇淋本该有的样子” 的认知坚守,更是对产品成分是否 “藏猫腻” 的本能警惕。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冰淇淋遇热融化是物理常态,可一旦偏离“快了嫌不抗化、慢了疑有添加” 的模糊标准,“这是不是加了太多添加剂” 的疑问便会立刻涌上心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2年的“钟薛高”,当年有网友在小红书发文称,将钟薛高海盐椰椰口味雪糕撕开塑料袋后,在室温 31℃的条件下放置。
半小时后,雪糕表面的冰层化开,呈现奶油状;50 分钟后,盒子里的雪糕处于比较黏稠的乳状物,而非水状物,整体形态完好。
紧接着,“钟薛高31度室温下放1小时不化” 词条冲上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高达3.9亿。众多网友参与讨论,推测雪糕不融化是因为添加了防腐剂、凝固剂等成分,还有网友担心此类雪糕是否还能食用;
几天后,一段网友用打火机点燃钟薛高雪糕疑似烧不化的视频再度引发关注,视频中雪糕出现黑焦但没有大量液体滴落,反而有冒烟现象。
由此,“钟薛高31度室温下放1小时不化”事件持续发酵,由“烧不化”也在衍生变换出一系列的说法,一时间,钟薛高“添加剂多”、“品质不好”等话题愈发有市场。
即使钟薛高官方也曾多次进行科普回应,然而收效甚微,此后,钟薛高的销量和口碑一落千丈。
从蜜雪冰城甜筒被吐槽到钟薛高口碑崩盘,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都是冰激凌到底有没有“科技与狠活”。因为配方里的基础原料,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冰淇淋的制作环境以及最终产品的抗融性。
以蜜雪冰城甜筒和钟薛高为例对比,蜜雪冰城甜筒由于配料简单,制作环境一般在零下5至7度左右,而钟薛高相对而言,对造型有更高要求,制作环境温度一般在零下15度左右。
如此显著的温差,造成的结果就是钟薛高常温下化的慢而蜜雪冰城化的快。
此外,制作冰激凌使用的糖种类和分子大小,也会直接影响冰淇淋的冰点。简单来说,分子量越小的糖,比如我们熟悉的一些单糖,就越容易拉低冰淇淋的冰点,让它更容易融化。
相反,分子量比较大的二糖,比如蔗糖,就更有利于维持结构的稳定,从而增强冰淇淋的抗融性。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糖醇,小分子的赤藓糖醇就不如大分子的麦芽糖醇能“扛”。
再来看脂肪,这可是增强抗融性的王牌。脂肪的含量、熔点和饱和度,都是关键因素。
含量高、熔点高、饱和度也高的油脂,比如稀奶油里的乳脂肪,或者椰子油,能在冰淇淋内部构建一个更坚固、更致密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就像房子的钢筋,有效地延缓了热量入侵和结构崩塌的进程。
对比来看,而蜜雪冰淇淋的固形物含量仅20%-30%,同时其乳脂和蛋白质含量较低,锁水能力自然差,而钟薛高的配料表显示脂肪含量高达17.1g/100g,主要来源就是稀奶油和椰子油,这正是它抗融性强的底层逻辑。
说了这么多,我们能够得出结论,不同工艺、配料制造出来的冰激凌,天生就存在“抗融化”差距,所以不论是钟薛高化的慢还是蜜雪冰城化的快,都跟质量没有直接关系,更不意味着钟薛高就是添加剂多的“劣质产品”。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钟薛高的翻车多少有点冤,就像他的创始人林盛当年的吐槽:“我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为什么有人会拿打火机去烧冰糕”。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蜜雪冰城,还是钟薛高,种种冰淇淋行业的争议,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食品消费市场的困境:
消费者在努力审视每一款产品,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其安全与否;而品牌则在“被质疑” 和 “自证清白” 之间反复挣扎。
对于蜜雪冰城来说,虽然此次冰淇淋融化事件并未对其口碑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其也需要思考如何在成本控制、产品体验和口碑维护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食品专家刘少伟也指出,由于各个品牌的产品在固形物含量、空气含量、添加剂使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想要进行绝对公平的比较,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到底,冰淇淋融化速度的快慢,并不是评判其品质好坏的唯一标准,更不是绝对标准。它更多是品牌在口感追求、配方设计和成本控制之间,进行权衡与平衡的结果。
有些产品为了追求更天然的配方、更少的添加剂,或是更轻盈的口感,可能就会在抗融性或保型性上有所妥协。而有些产品则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让自己“更持久”。
这背后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不同的产品定位和选择。
所以,与其拿着手机对着一支正在融化的冰淇淋拍照、计时,纠结它为什么化得这么快,不如放下那些无谓的焦虑,抓紧时间,享受那份转瞬即逝的清凉与甜蜜。毕竟,这才是冰淇淋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