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么传递信件和物品的?官方有强大驿道系统,且历朝历代不断加强。
秦代有直达全国的驰道;汉代每三十公里一个驿站;唐朝有近两千家驿站,驿站从业人员达2万人;宋朝出现了加速投递的急递铺,还出现豪华驿馆;元朝驿站铺设到了边远地区;明朝的驿站建设达到新高峰,驿丞有正式官员编制,从九品,大的驿站人员有100多人,全国从业人员数十万人,陆驿有驿马几十匹,水驿有驿船十多艘。
这些都是官方的快递机构,具体见我写的《李自成该不该被开除?丢了工作并非造反主因,说说明朝的驿站》等文章。
古代的驿道系统都是官方开设,为官方服务的。那么,民间有没有提供快递服务的机构呢?
明朝以前,不是官员的普通百姓如果要想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寄封信,富人打发自己的家人跑腿,穷人就委托进京赶考的士子,到处行走的商人顺路捎带,并没有专门的民间机构从事邮递行业。这种方式,成本非常大,还容易造成丢失等纠纷。
明朝中后期,因为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出现了民营的快递业——信局。
信局是怎么产生的?当时,一些大商号在全国设立分部,为了在各“分公司”之间快速沟通信息,或者运输货物,雇佣了一批人专门用来跑腿,相当于大公司设立了一个物流部门。
后来,这些大商号发现,在清闲的时候,这些专门的“快递员”业务量并不饱和,有些划不来,于是,商号开始承接其他商家的“跑腿”业务。随着快递业务量越来越大,这些大商号的“物流部”从“总公司”剥离出来,成为了专业的“快递公司”,人们称之为信局,这就是民间邮政和快递公司产生的经过。
这些信局有专职的骑手和马匹,水路发达的地方有专门快船和水手。明朝永乐年间,浙江宁波商人首创信局,上海的协兴昌信局是全国最早的信局之一。信局的业务范围为传递信件、包裹、钱款及票据,还包送小件货物。收费标准由各信局自定,有意思的是,这时候已经有了“运费险”。邮费一般分两种:一种叫做“酒力”,普通运输费;还有一种叫做“号金”,即专门的包赔保险费。
关于这个“保险费”,也有一些有意思的民间约定,比如遇到抢劫,如果货物丢失,“骑手”安全脱身,信局赔客户的金额为货价的一半;如果“骑手”丧命,则分文不赔。
北方的信局出现较晚。与江浙沪地区有所不同,北方的信局脱胎于朝廷的邸报发行系统。一些负责投递邸报的差人,也顺带搞些副业,帮人送信或者捎带小件物品,收取一定费用。久而久之,这些差人发现,副业赚的比主业还多,于是联合起来成立信局。
清乾隆年间,北京有四家信局,到了同治年间,信局遍布了全国,大的信局还在全国开分号了,类似于今天大的物流公司。
清朝末年,因为门户洞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了跨国的民间信局。1880年,漳州人郭有品创办天一信局,专门为南洋华侨服务,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8国开了29家分局,鼎盛时期年侨汇额达千万银元。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清邮政局开办,中国出现了为民间邮政服务的官方机构,信局业务受到很大的冲击。大清邮政还负责统管全国的信局,当时向其登记的信局(总局)有300多家,其中上海一地就有70多家。
在官办邮政出现以后,民间信局的竞争力无法与其相比,大城市的信局业务慢慢萎缩,只有云贵川等边远地区,民间信局业务需求还比较旺盛。
民国时期,信局已经完全无法生存,1933年,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下令,民间信局全部停止营业,民营快递业退出历史舞台。
特别说明一点,明清时期的信局与镖局有本质不同。信局的主要业务是投递,运输信件和货物,不限大小贵贱,服务对象是广大普通百姓。镖局的业务是只押运贵重物品,更类似于现在的保安公司,服务对象是极少数的富户,大商家。而且,镖局出现时间很晚,清朝才有,那些古装武打片里的镖局,纯属想象和虚构。
因此,信局才是中国快递业真正的起源。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