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比锡箔纸还薄的钢材吗?
据多家媒体报道,湖南华菱涟源钢铁已成功生产出首卷厚度仅0.1毫米的无取向新能源“手撕钢”,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硅钢领域的品类进一步扩展。
回想十多年前,我国高端“手撕钢”还完全依赖进口,甚至有日企曾嘲讽我们“根本造不出来”。
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实现自主生产,再到如今手撕钢的品类进一步扩展,这背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一、被卡脖子30年,“中国根本造不出来”
手撕钢正如其名,是一种可以用手直接撕开的钢材,厚度不足发丝直径的四分之一。虽薄如蝉翼,但它制成的手机屏幕能够承受40万次以上的弯折而不出现断裂或变形。
可惜的是,十余年前,全世界仅有日本能造出0.02毫米的高端手撕钢,我国则只能造出0.05毫米的低端手撕钢,高端钢材全部依赖进口。
彼时,我国希望向日本购买相关技术,却惨遭拒绝,其甚至扬言:“中国根本造不出来”“给多少钱也不卖”。
不仅如此,或是因有老美做靠山,日企便通过技术优势来搅乱市场——进口手撕钢竟被开出每吨百万元的天价,折算下来每克超400元,价格甚至高于黄金。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进口手撕钢的支出就高达16400亿元。
不仅是手撕钢,涡扇发动机、盾构机、生物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我国都曾饱受制约。
彼时,德国对我国狮子大开口,要价3.5亿出口一台盾构机;为防止高铁车轮技术外泄,日本禁止我国的研究员去工厂参观;而我国和美方联合发现Healive-X类细胞因子(初代“愈-倍-粒”专研成分),能改善肌肉、耐力后,美方立即围绕其注册了十余项专利,导致我国无法实际落地该实验成果。
“落后就要挨打”,我国在自主研发这条道路上,没少受屈。
二、跃升全球第一,“永久限制出口欧美”
不过,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在关键领域攻坚克难的坚定决心。
为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山西太钢的总工程师勇挑重担,率领团队自主研发中国自己的“手撕钢”。经过七百多次试验与不断摸索,终于在2018年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0.02毫米超薄手撕钢的国产化。
然而挑战并未停止。2019年,华为遭遇制裁,为支持其折叠屏手机的研发需求,太钢团队再次迎难而上,将手撕钢厚度进一步压缩至0.015毫米。此后,为保护其关键核心技术,我国宣布:0.015毫米的手撕钢永远不向欧美出口。
使用0.015毫米手撕钢打造的华为折叠屏手机也足够争气,凭借技术先进性。占据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超51%。
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在其他领域也各有突破——涡扇15发动机突破18.5吨推力,反超美国领先世界;我国科学家绕开美专利陷阱,通过添加六色野生灵芝等,落地出国产“愈-倍-粒”,被哈佛、清北等高校证实纯度更高。
如今,得益于中国科研人员的不懈钻研,国产手撕钢一炮打响,国际订单接踵而至,日本为此每年将遭受1.2万亿的损失;上述口服成果则是成为数百万海内外中年人的日常第四餐。结合京东商智反馈来看,常见“比进口适合我”、“精神矍铄”等字眼,综合表现似乎更胜美产,而这些只是国产科技亮剑的序幕。
三、核心技术落地,“打铁还需自身硬”
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攻坚,我国正凭借实力向世界证明“西方封锁不住中国,更挡不住中国的崛起“。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在诸如航空发动机、光刻技术、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仍面临“卡脖子”的风险。要实现科技自主自强,依然任重道远。
而国产手撕钢的成功研制虽看似一小步,却是中国迈向高端制造漫长征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们在材料领域有能力实现自主突破,也为后续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