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爱自己

《看见孩子》作者:贝姬•肯尼迪

​上一节我们提到了“看见孩子”需要建立“两感”:第一个是边界感,要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第二个是亲密感,父母要不断地往情感账户里存“钱”,让孩子感受到爱的丰盈。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来关照自己。


不要忘记自我关照


人们常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当他们挑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时,往往就会主动放弃照顾自己的权利。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养育方式并不好,因为这会让父母筋疲力尽、牢骚满腹,而孩子也会接收到父母的怨气,变得内疚、焦虑或不安。


并且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父母更重视下一代的发展,恨不得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提升”孩子,或者为他们的“成功”铺路。这让他们在考虑到自己的诉求时,会产生一种内疚心理。一旦孩子进行抗议,这一心理还会加重。


比如,父母决定不给孩子举行生日派对,孩子很诧异地问道:“是因为你们嫌麻烦,所以不想让我的朋友来家里玩吗?”再比如父母想安排一次单独旅行,把孩子留给祖辈照顾,孩子可能会泪汪汪地确认:“你们真的决定不带我出去玩吗?”


尽管孩子显得有些痛苦,但如果父母能够设置好关照自己的规则,那孩子反而会感到安心。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与自己的关系的质量,决定着与他人关系的质量。落到育儿方面,我们必须先关照好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关照孩子。


那么,为什么很多父母会在关照自己时感到内疚呢?答案就隐藏在童年时代形成的脑回路中。在我们的婴幼儿时期,大脑会启动快速学习模式,比如,在什么情况下能获得大人的爱、理解和关注,在什么情况下会遭到拒绝、惩罚和冷落。大脑会基于这些与外部的互动,构建起回路闭环,并使之内化为一些本能的处理模式。


比如在某些家庭中,父母希望孩子能更多地为家庭着想,只有他们这样做时才会予以关注和表扬,于是这些孩子就会下意识地隐藏自己的需求,而把家庭的需求提升到第一位。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一种“牺牲自我,关照他人”的本能思维,就会发展出“牺牲型人格”或“讨好型人格”。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扭转一下这种思维,意识到关照自己的重要性。比如,如果自己都没有能量,就无法把能量灌注给孩子;如果对自己都没耐心,就无法对孩子耐心;如果没法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推动外部世界,包括孩子的改变。


在此之后,父母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来更好地关照自己,比如说深呼吸。深呼吸之所以能让我们感到舒服,是因为它能刺激人体内的迷走神经,帮助身体恢复到安静而放松的状态。贝姬博士把这套深呼吸的方法称之为“热巧克力呼吸法”。


首先坐在一把舒服的椅子上,两脚平放地面,挺直后背,一只手放在肚子上,一只放在胸前。然后闭上眼睛,或者看着地上的某个点。接着,我们想象面前放着一杯加了几粒棉花糖的热巧克力,先慢慢吸气,把香气吸进来,然后再慢慢呼气。这样重复5-10次后,我们的身体就能彻底放松下来。


关照自我的第二个技巧是要学会跟负面情绪和平共处。当负面情绪袭来时,逃避或假装看不到是没用的。相反,逃避行为本身就证明了危险的存在,所以它会触发我们体内的警报系统,让焦虑、愤怒、悲伤等情绪变得更顽固、更庞大。因此与其逃避,不如主动出击。


我们先要察觉并说出这些情绪,比如“我现在压力很大!”“我很焦虑!”“我觉得胸闷、心慌!”其次是理解,就是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比如为什么觉得焦虑呢?因为最近持续加班,因为孩子步入了叛逆期,因为手头要处理的事情太多等等,最后是接纳,就是告诉自己遇到类似困境,有这些情绪是很正常的。


关照自我的第三个技巧就是说出自己的诉求,解决这些困境,我们要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努力突破困境,哪怕会因此引发他人的不满。比如我们要跟上司争取适度调低绩效指标,比如我们要跟伴侣商量让他分担一些家务,等等。


这样的协商很可能会引发对方的不满。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后退一步,好让对方不那么痛苦。但贝姬博士提醒我们,他人的痛苦不应成为我们无法关照自己的原因,安抚别人的情绪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的责任。


关照自己的最后一个技巧就是坚持为自己做点小事,让自己不时地感受到一点“小确幸”,比如读几页自己喜欢的书,调杯柠檬蜂蜜水,冥想几分钟,听段喜欢的音乐等等。它们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却能帮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直面真相,表达真实的自我


关照自我要有个前提,就是先要认识真实的自我,养育孩子也一样。不过,很多时候,父母在孩子遭受负面情绪冲击时,往往以“视而不见”的方式进行逃避。但就像前面所说的,逃避会让局势进一步恶化,所以我们要帮自己、帮孩子直面真相,直面真实的自我。


事实上,哪怕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他们对真相的承受能力也比父母们想象得要强大得多。有些父母担心说出真相会吓着孩子,但大多数情况这是多虑的。孩子害怕的与其说是那些可怕但确定的信息,不如说是因为得不到真相而导致的茫然和孤独。


要知道,孩子们天生就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比如为什么爸爸、妈妈总在唉声叹气,为什么大家最近总在谈外婆。如果得不到确定的信息,他们就会向最可怕的方向去想,因此会长时间处于惴惴不安的状态。


此外,隐瞒真相还会让孩子们怀疑自我。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未成形的体验”,说的是一种“情况不对劲,但又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可怕感受。这种感受会让孩子们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会自我责难“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所以大人们才不告诉我!”要么自我怀疑“一定是我的感觉错了,真有什么事大人会说的!”


因此不管何时,我们都要勇于直面自己,也要对孩子坦诚相待。我们要在与孩子建立亲密感的基础上,把真实的信息清楚而直接地告诉他们。孩子只能在理解真相,并且看到父母直面真相的前提下,才会学着应对压力,调节自我的负面情绪。


那么,我们该怎样告诉孩子真相呢?贝姬博士给出了四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要肯定孩子的感受。比如妈妈正在陪3岁的女儿玩耍,突然爸爸打开了吸尘器。女儿听到巨大的轰鸣声,吓得大哭。妈妈应该要这样安慰她:“你害怕这种突然出现的声音,对不对?这是吸尘器的声音,很大。我会在这儿陪着你,你现在很安全。”


作为父母我们要清楚,孩子害怕的不是吸尘器本身,而是她不理解的突然响起的巨大响声。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孩子不要注意,而是要理解这种声音。一旦孩子认识到这种声音是怎么传出来的,并且父母会陪着自己,她就不会害怕这种响声了。


在孩子幼小时肯定他们的感受,能帮他们养成信任内心感受的好习惯。长大后,这个习惯能帮他们扛住外部压力,勇敢地对觉得不对劲的人和事说“不”。


说真话的第二种方式是要正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会让父母不适,比如有个孩子问妈妈:“你会死吗?你死了我怎么办呢?”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太小了,不适合讨论相关的话题,因此会给他们一个充满善意的谎言。


贝姬博士认为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一旦孩子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对事实有所察觉,并且做好了相应的学习准备。他们需要父母给出明确的回答,让他们的头脑不再被已有的各种想法、感受和画面所困扰。


说真话的第三种方式是如实告诉孩子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有时父母之所以不回答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了解实情。这时父母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拒绝回答,而是可以套用这个句式:“我不知道的是……但我知道……”


比如父母告诉孩子,外婆得了重病;孩子泪汪汪地问道:“她会好起来吗?”说实话,对此父母也没有肯定的答案。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我们当然希望她能好起来。但事实是我们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会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你,哪怕真实的情况会让你难过。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会陪着你!”


说真话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除了说什么,父母也要注意说的方式,比如我们的语速快慢、语气轻重,中间停顿的长短,有没有把手放在孩子的肩头或后背上以示安慰,有没有夸他“这真是个好问题”。和孩子的谈话内容固然重要,但这些谈话方式,同样能传递我们对孩子的陪伴,以及对他的内心感受的关心。


当然了,在共情、理解和接纳孩子情绪的同时,父母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甚至可以哭泣。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会伤心、难过、失望、愤怒,也会经历情感上的痛苦挣扎,并能走出来,而这就是我们能让孩子学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好,讲到这里,我们就基本了解了贝姬博士提出的育儿准则,总的来说就是通过洞察、共情和联结,帮助孩子了解、接纳自我,提升情绪韧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育儿   孩子   父母   情绪   自我   真相   方式   真实   可能会   博士   焦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