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缘!大妈认出镇馆之宝与她家碗盖是一对!

这事儿说来可真巧,1959年,山东青岛有位普通市民张秀琳,闲着没事去山东博物馆转悠,谁成想,这一转悠竟转出一段国宝奇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秀琳顺着展柜慢慢瞅,忽然在一件青铜“大碗”前站住了脚,她凑到玻璃跟前,左看右看,眉头越皱越紧,旁边工作人员刚想过来问问,只见她一拍大腿:“哎哟!这碗没盖儿,跟我家那碗盖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话可把工作人员吓了一跳,要知道,这可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颂簋”,正经的国宝级文物,咋能跟老百姓家的碗盖扯上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起这颂簋,可是个宝贝,它高34.1厘米,通体刻着精美的兽面纹,肚子里还藏着152个字的铭文,记载的是周天子册封官员“颂”的大事,可自打1954年进馆,这宝贝就一直缺个盖儿,专家们找了五年都没找着。

工作人员赶紧把张秀琳请到一边细问,这一问才明白,原来张秀琳是山东近代收藏大家丁家的后人,丁家祖上丁树桢是个青铜器收藏大家,家里藏了不少商周时期的宝贝。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颂簋原本是完整的,最早由清朝金石学家刘喜海从北京古玩店买下,后来流到丁家,抗战时期,丁家人怕宝贝被日本人抢走,狠心把颂簋分成两半:器身由一支族人保管,器盖由张秀琳这一支保管。

1947年,保管器身的丁家人把器身捐给了胶东解放区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这件器身就转到山东博物馆,成了“镇馆之宝”,而那个器盖,一直跟着张秀琳一家,被当成普通碗盖使唤,在厨房角落里一待就是几十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专家们一听,立马跟着张秀琳回家,当看到那个满是铜锈的盖子时,大伙儿的手都哆嗦了,他们戴上白手套,把盖子拿到博物馆一比划:纹路严丝合缝,铭文字体一模一样,盖子往器身上一扣,“咔哒”一声,分开了几十年的国宝,终于团圆了!

张秀琳摸着完整的颂簋,当场就说了:“这宝贝在我家就是个碗盖,放在博物馆才能让更多人看见,我捐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啊,这颂簋的故事还没完,根据铭文记载,“颂”当年制作了一整套礼器,包括三鼎、五簋、二壶,按照周朝礼制,能用五簋的人,那得是卿大夫级别的大官,如今这套礼器散落在各地,山东博物馆这件颂簋算是找到了伴儿,其他的还在等着团圆呢。

要我说,张秀琳家的这个“碗盖”,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家人对文物的执著守护,从刘喜海慧眼识宝,到丁家人冒险分藏,再到张秀琳无偿捐献,他们用最实在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物是冰冷的,但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却温暖着历史的长河,说不定哪天,您家柜子里哪个不起眼的旧物件,也能续写一段中断的历史呢!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欢迎在底下聊聊您见过的老物件儿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历史   奇缘   大妈   博物馆   山东   图片   网络   铭文   宝贝   礼器   文物   工作人员   家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