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研究最新成果,首次确认祭祀坑埋藏年代为商代晚期。通过碳十四测定,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祭祀坑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之间,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晚期。
更令人惊讶的是,考古学家提出一个新假说:三星堆王国可能爆发过内战,神权贵族集团在权力斗争中受到严重打击,这直接导致了三星堆文明的突然衰落。
成都平原那块地,沱江冲出来的一片扇形地,三星堆古城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考古的人去挖,看见那遗址分了三层,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时间是一层压着一层,谁也不可能一下就建起个大城,城墙的土,都是一点点拍结实的。
宝墩那个时候,成都平原上全是小城,挺热闹,家家户户都在盖墙圈地,抢资源,互相防着,打来打去,有些村子没扛住,就没了,剩下的都靠着沱江和岷江,最后就成了两边对峙的局面。
大概公元前3400年左右,三星堆起来了,也不客气,把老的聚落都给推平了,从北边、东边、南边三个方向扩张,建了个大城,气派得很,后来又建了月亮湾、仓包包这些小城,形成一大三小的格局。
城里的规划挺讲究,功能区划得明明白白,西南角那块地方,说是专门用来祭祀的,估计里面的祭司们天天都在忙活各种仪式。
他们的青铜器,拿出来看,个头大,手艺也新,分铸、浑铸、锻造,怎么好用怎么来,还用上了芯骨、条形芯撑这些东西,能做出那种长长的、弯弯的青铜器,别的地方当时还做不出来。
黄金也不少,两公斤多,都是用的沙金,用灰吹法提纯,那个时候别的地方还没这么多黄金,古蜀人已经玩得很溜了。
三星堆后来怎么就变了,这是个谜,北京大学的孙华研究说,到了第三期,这个城的中心地位就下降了,不再是老大了。
考古队在地下挖,发现城墙有的塌了,有的被人拆了,水道也改道了,原来那些大院子都荒废了,祭祀的地方也没了,城墙有些角落还被特意推平了,看着就像打过仗。
埋人的习惯也变了,三星堆和它周围的地方,墓葬都找不到了,房子也都被烧了、砸了,整个社会结构都给颠覆了一遍。
孙华说,这仗可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最倒霉的估计就是那些管祭祀的神权贵族。
祭祀坑里的东西都被砸坏了,有人推测,就是新上台的贵族,怕老贵族的影响力还在,就专门把他们的神器都给毁了,还在护城河边上平整出一个广场,挖坑埋东西,仪式感很强。
打完仗,三星堆的大工程就全停了,老建筑倒了也没人修,再也没有以前热闹的景象,剩下的人都挤在西北角的小城里。
但是三星堆的根没断,只是换了个活法,战火过后,一部分人搬走了,在成都平原、四川盆地到处开枝散叶,十二桥文化的村子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从器物上也能看到传承,那种彩绘的青铜器,上面有朱砂和大漆,三星堆做的这是国内最早的铜胎漆器,这技术跟后来的金沙遗址能对上。
三星堆的玉璋,还有二里头的玉器,能看出来是一脉相承的,古蜀和中原的联系,一直都没断过。
这几年,考古学家们带着各种仪器,用碳十四给遗址断代,用CT扫描青铜器,里面的结构看得一清二楚。
保护文物也有新办法,六百多根象牙,就算泡在水里也能保存下来,这是世界性的难题,成都这边给解决了,陶器也有变化,商代晚期,陶器都标准化生产了,泥土的配方,颗粒的粗细,都跟以前不一样了。
农业史的研究说,商代早期,他们就搞出了稻田湿地模式,养活了很多人,人口密度一高,古国才有底气发展起来。
打完仗之后,三星堆的人就缩在西北的小城里,搬出去的那些人,在成都平原各处建了新的村落,十二桥文化也跟着兴盛起来。
金沙遗址其实就是三星堆的延续,铜胎漆器那些技术,后来都用上了,文明的火种,并没有熄灭。
现在的观众,站在三星堆博物馆里,看着那些青铜面具,三千年后,能不能感受到那种目光,不好说,反正,一个王国的故事,兴盛也好,更替也罢,都藏在这些东西里,青铜都记着呢。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