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辉瑞制药,突然就给免了三年的关税。”这事儿就发生在9月30号,那边刚宣布要对进口专利药和品牌药加收高达100%的关税,一转头,辉瑞的股价应声就涨。
这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就在几天前,特朗普还在疯狂挥舞关税大棒,厨房橱柜加50%,进口家具加30%,连盟友德国、日本的重型卡车都未能幸免,被加了25%。这些政策从宣布到生效,中间就隔了短短四天,几乎没给企业留下任何喘息的空间。
可有意思的是,辉瑞制药偏偏拿到了 “免死金牌”。转头再看美联储那边,“三把手” 威廉姆斯紧跟着发声力挺降息。这两件事凑在一起,把美国经济的矛盾劲儿全暴露出来了。
这可不是凭空来的 “幸运”。早在今年2月,特朗普就召集过辉瑞、礼来这些药企 CEO 闭门开会,逼着他们把海外产能迁回美国,当时就放话 “不迁就加税”。
辉瑞显然早有准备,悄悄启动了本土生产线改造,这才换来了这次的豁免。
英国那些药企可就没这么好的命了,美英的药品关税谈判一直没个结果,这下直接被100%的税率拍在了沙滩上,急得英国的商业顾问都准备跑去华盛顿求情了。
就在特朗普这边关税大棒挥得虎虎生风的时候,美联储那边终于有人出来说话了。纽约联储主席,也就是美联储的“三把手”威廉姆斯,在9月降息后第一次公开露面。他倒是没绕弯子,直说“劳动力市场已经显出疲态”,所以降息松一松是应该的。
在这样高强度的胁迫下,辉瑞成了第一个“想通了”的玩家。辉瑞的CEO阿尔伯特·博拉与白宫达成了一笔看似让步巨大,实则精明无比的交易。
表面上看,辉瑞承诺满足特朗普信中提出的四项要求,大幅降低包括偏头痛、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在内的多种药品价格,平均折扣高达50%,最高甚至达到了惊人的85%。这无疑是一份献给白宫的厚礼。
可仔细一看,被列入降价名单的药品,比如Xeljanz,其今年的销售额同比已经大幅下滑了29%。辉瑞巧妙地将一些本就销售疲软或利润空间不大的产品,当作了谈判桌上的核心筹码。这波“顺水人情”送得恰到好处,既赢得了面子,又没伤到里子。
而辉瑞得到的回报,则是实打实的巨大利好:一张长达三年的药品专项关税豁免权。在整个行业风雨飘摇、人人自危的环境下,这份政策的确定性,价值千金。
与此同时,辉瑞顺势宣布计划在美国投资700亿美元用于生产和研发。这一承诺,既是交换豁免权的条件,也为自己贴上了“支持制造业回流”的政治正确标签,为未来铺平了道路。
白宫自然也乐见其成。他们不仅获得了“成功压低药价”的显赫政绩,还火速建立了一个名为“TrumpRx.gov”的网站,供消费者直接购买辉瑞的折扣药,将政治胜利的宣传效果最大化。这场交易,成了一个可以向选民展示的“样板工程”,而据传,礼来公司已经成了下一个排队等待谈判的药企。
当聚光灯都打在辉瑞和白宫的“双赢”协议上时,交易之外的世界,一场系统性的混乱正在无声蔓延。
最先感受到寒意的是辉瑞的竞争对手们。占了美国仿制药市场高达47%份额的印度药厂,不得不紧急调整订单,重新评估风险。远在爱尔兰和瑞士的制药公司,则开始严肃考虑是否要将生产线转移出美国关税的打击范围。
留在美国本土的药企,日子也不好过。默克和强生的高管们,明显增加了在华盛顿的活动频率,他们的工作重心,被迫从产品研发转向了政治游说。胰岛素生产商们更是公开质疑,为什么辉瑞可以获得豁免,而自己却不能?市场的竞争逻辑,正在从比拼产品和效率,滑向比拼谁更懂政治公关。
患者权益组织在白宫网站发起的请愿,揭示了更残酷的现实。普通消费者走进药店,惊讶地发现一些降压药的价签上,赫然多了一项“关税附加费”。成本的转嫁,简单而直接。
这场混乱的冲击波,早已越过了医药行业的边界,横扫全球供应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木材商开始裁员,温哥华的锯木厂被迫停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省长亲自与白宫沟通,因为据预测,仅软木一项接近20%的累计关税,就可能导致该省裁员5000人。
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位于佛山和东莞的家具厂,工人们正在通宵达旦地赶工。他们的美国客户下了死命令,必须在10月14日关税生效前,将所有货物装船发运。越南的橱柜和浴室柜出口商,也面临着同样的生死时速。
这些扭曲的生产节奏,最终都将由终端市场来消化。美国家庭的装修成本预计将因此上涨三成。一家零售商网站上,一款浴室柜的价格已经从299美元,悄悄预涨到了458美元。宜家和亚马逊这样的零售巨头,也不得不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或直接提价,来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成本风暴。
美国本土的建筑公司同样苦不堪言。虽然短期内,本土木材商的订单增加了,但他们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突然暴增的需求。框架木材的采购价应声上涨了18%,许多建筑项目被迫延期。
甚至连好莱坞也未能幸免。好莱坞电影协会紧急向国会山发送邮件,警告那100%的关税威胁,可能让六大制片厂每年增加20亿美元的成本。一部像《阿凡达3》这样的超级大片,制作成本可能凭空多出1.2亿美元。最终,这笔钱很可能会变成上涨15美元的电影票价,由每一个影迷来承担。社交媒体上,影迷们的抱怨声已经此起彼伏。
在这场由政治驱动的市场动荡面前,连一向被视为经济“定海神针”的美联储,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最近的表态,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纠结。他一方面承认劳动力市场“有点疲软”,支持“适度降息”以刺激经济。但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关税对通胀的影响“比预期小”或“有限”,暗示了对通胀失控的警惕。
数据也确实让决策者们左右为难。8月份新增的15万个非农就业岗位,创下了年度最低值。波士顿联储的模型更是预测,全面的贸易反制措施可能导致美国失去25万个就业岗位。这些都构成了降息的充分理由。9月18日,美联储已经降息了25个基点,而市场预测10月再次降息的概率,一度高达96.7%。
然而,美联储自己的内部模型却显示,全面关税可能会将核心PCE通胀指数直接推高0.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降息的货币宽松政策,很可能与关税带来的输入性通胀迎头相撞,造成更复杂的局面。
美联储内部的分歧也日益公开化。新任理事米兰就主张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而理事鲍曼则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表达了深切担忧。威廉姆斯那句“看数据说话”,在剧烈的政策波动面前,显得有些无力。因为当规则可以被随时打破和交易时,传统的经济模型正在失去其预测能力。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