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来消息问我:“怎么办?我第三套房挂了大半年,看房的人都没几个。再卖不掉,扛不了半年可能就要走法拍了…”
这不是个别现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5月31日全国二手房总挂牌量753万套,百城二手房价格同比跌幅高达7.34%。
另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数据,4月法拍房供应规模创年内新高,新增挂拍量3.04万套,环比上升53%;
这种趋势下,今明两年,像深圳这位哥们一样,持有“多套房”的家庭,将不得不面对这3个问题。
.01
资产流动性冻结,纸上富贵难以变现
这两年房价下跌,挂牌量激增,名下有多套房的家庭来说,他们最先的感受就是:资产缩水的同时,流动性也在迅速冻结。
以前房子只要一挂牌,一两个月就能成交,现在有的房子挂牌一年甚至无人问津。
这并不是说房子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只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逆转——二手房挂牌量激增与购房需求快速萎缩同时发生。
比如,上海外环的二手房挂牌量比去年多了42%;杭州有些板块,降价的房源占比达67%。
另一边,购房主力军也出现了锐减,90后,00后群体规模相比70后,80后减少了大几千万,再加上城镇接近45%的家庭拥有2套甚至更多房产,意味着更多人可以继承房子,解决居住难题。
这种情况下,变现的难度就更高了。
.02
持有成本持续攀升,现金流压力陡增
手上房子多的家庭就意味着他们的持房压力也在不断上升,
一方面,物业费,取暖费,还有未来因房子老化,持续增长的维护保养费用,这笔支出,只会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虽说最近上海、重庆两大房产税试点城市的征税条件放宽了、变实惠了。但考虑土地收入锐减,未来房产税落地可能是迟早的事,这也预示着,未来房子多的家庭,持房压力更大。
以上海为例,如果:家庭人均免税面积60㎡,二套房超出部分按0.6% 税率征收,三套房税率跳升至1.2%。
一套评估价200万的二套房,年持有成本甚至可能达到4.2万。其中包括1.2万的税费,0.3万的物业费,和按4.5%理财收益率计算下来的2.7万资金机会成本。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几年很多家庭都面临收入下降,甚至有的人已经失业超半年,在这种困境下,他们依旧每月要承担高额的房贷,再加上物业、电梯、取暖这些费用也都在涨,持房压力越来越大。
.03
心理预期逆转,财富观念遭遇冲击
最让多套房家庭难受的可能是心理上的转变:过去觉得“房子一定赚”,现在房地产“稳赚不赔”的神话破灭了。
经过多年的楼市繁荣,房价上涨的赚钱效应逐渐消退。炒房客们早已嗅到了风向的转变,纷纷选择离场,或选择“落袋为安”,在场外观望。
市场预期一变,房子的投资价值就跟着缩水了。曾经代表身家的房产,正在变成管理上的负担。
隔壁崔总的经历就是个典型案例,两年前,他投资的房子,其价值从190万一路跌到现在的120万,虽然月供金额不变,但这种“亏钱”的感觉让他非常焦虑,财务压力也变得更真实。
另外,现在年轻人的住房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年轻人宁愿租房,也不愿意背负几十年的房贷,他们更看重的是当下的生活品质,而不是一时追求房产增值。
.04
如何应对
挑战不可避免,对于多套房家庭来说,与其恐慌焦虑,不如想想如何应对。
这里给大家几个建议:
①上策,去劣留优:处理掉那些偏远郊区、品质差的房产,保留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比如满足“地铁800米内+对口省重点学校+三甲医院3公里圈”的优质房,未来保值增值潜力更大。
②中策,“以租养税”:如果手上的房子年租金回报率5.2万,能够覆盖掉成本4.2万,每年就可以增加1万的净收入,就可以继续保留以租养税。
倘若手上房子的年租金只有3.6万,难以覆盖掉成本4.2万,就会形成每年0.6万的现金流缺口,这种情况,与其拿着手上贬值,不如早点止损。
写在最后
房子从“财富象征”变成“管理负担”的风险,已经明明白白摆在面前。只有主动调整、理性评估,优化手里的房产配置,才能在市场深度调整中有效规避风险。
总之还是那句话:当潮水退去,认清“持有成本-流动性-增值潜力”三维真相的人,才能穿越周期。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