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许家印海外信托被穿透,77亿美元资产被冻结

据媒体报道,香港高等法院判令由中国恒大清盘人接管许家印资产,并委任Keith Ho为监督律师。

据报道,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作出历史性判决,对许家印的全球资产实施接管,并冻结其名下逾77亿美元资产。

此案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是法院裁定将其通过离岸信托持有的资产一并纳入接管范围,彻底击碎了“海外信托绝对安全”的幻想。

这一判决不仅标志着恒大债务危机从公司清盘走向个人追责,更以“穿透信托”之槌,击碎了国内富豪阶层对“海外信托永不灭失”的迷信,为跨境追赃树立里程碑式先例。

01. 接管范围:

包括其名下财产和控制的公司。同时,许家印家族在香港、英国和美国的多处房产、豪车及飞机等资产已被冻结。

另外,据报道,许家印家族被冻结的财产至少还包括:

香港尖沙咀祥景楼的一间单元房、香港大潭布利径10号的三套洋房;英国伦敦Rutland Gate2-8A号的豪宅;美国洛杉矶Sierra Alta Way 1307號的豪宅、Event号游艇、EvergrandeNo.1号游艇、两辆劳斯莱斯幻影轿车、一架Gulfstream G450公务机、一架空客A319客机、一架注册编号为VQ-BIG的空客A330客机。

还有离岸公司股权和银行账户等合计约77亿美元资产,并委任中国恒大清盘人——安迈顾问董事总经理杜艾迪(Edward Simon Middleton)和黄咏诗——为接管人,负责清点、保全与变现。

02. 信托被“穿透”:

法院认定许家印在恒大危机爆发前后,将大量资产转入离岸信托的行为具有“欺诈性转移”性质,依据《欺诈性财产转移法案》予以撤销,裁定信托隔离失效,底层资产同样归入接管池。此举创下香港法院直接执行境外信托财产的先例。

有专业人士分析,许家印海外信托被香港法院“穿透”并纳入接管范围,其核心原因并不是信托工具本身失效,而是基于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律原则:信托不能作为欺诈债权人的工具。

这并非否定了信托的资产隔离功能,而是击穿了其设立时的非法意图。

具体而言,穿透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核心层面:有两点原因决定了这次“穿透”:

第一,根本原因:适用“欺诈性转移”原则

这是本案裁决的法律基石。该原则的核心是:任何旨在损害、延迟或欺骗现有或潜在债权人的资产转移行为,均属无效,法院有权撤销。

①设立或注入资产的“时间点”是关键:

当你设立信托并把钱放进去的时候,法院是会回头看这个“时间点”的。如果当时你已经欠了一屁股债,根本还不起,或者你把这笔钱一转走,就更加没钱还债了,那么你这个行为就很可能被认定为是“故意赖账”,是在欺诈债权人。

比如,法院已经查明,恒大公司从2017年就开始系统性地财务造假了。但在这之后,公司仍然在进行巨额分红,许家印作为老板,对这一切是心知肚明并且是主导者。

所以,法院很可能会这样判断:在明知公司债务这颗“地雷”马上就要爆炸的时候,许家印却急忙把自己的个人财产转移进信托里,这个行为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赶在债务“雪崩”之前,赶紧把资产藏到一个他自认为“安全”的保险箱(信托)里,从而损害了所有债主的利益。

②“技术性离婚”与信托安排的关联性:

报道里分析,许家印和丁玉梅的离婚,以及他们把财产转进信托基金,很可能是一整套“保护财产”计划里的不同步骤,目的就是为了让债主拿他们没办法。

法院是怎么看穿的呢?他们查了夫妻俩的聊天记录、钱的去向,还问了知情人,最后认定:他俩离婚根本不是感情真的破裂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躲避欠的债。

这个认定非常关键,它让“欺诈意图”这个说法变得更有说服力了。大家可以这么想:如果连婚姻关系都能被当成工具来利用,那么他们紧接着把财产放进信托基金的这个动作,就更加不可能是单纯、合法的财产规划了,反而更像是早有预谋的资产转移。

第二,根本原因:法院看穿了信托的“保护壳”

法院在这里用了一个“透视眼”的方法,它不管那些复杂的法律文件表面上怎么写,而是直接看透事情的本质——那就是,设立信托的人(许家印)是不是还把里面的钱当成自己的钱在控制。

1. 遥控器在谁手里?

虽然报道没公布信托合同的具体内容,但给超级富豪设计的这类信托,往往会给委托人留很多后手,比如投资决定权、随时撤销信托的权力、更换受益人的权力等等。

打个比方:如果许家印名义上把钱放进了信托,但手里还握着“遥控器”,能像支配自己银行卡里的钱一样,随时调用和支配里面的资产,那么法院就很可能判定这个信托是个“假信托”,或者干脆就看作是他个人的“另一个钱包”。

2. 后果是什么?

一旦被认定为“假信托”,这个信托在法律上就失去了独立的“护身符”。里面的钱在法律上就不再受保护,会被直接看作是许家印自己的财产,必须拿出来偿还他欠下的巨额债务。

3. 核心逻辑:你不能又当老赖,又藏私房钱

法院的核心观点是:当你已经欠了一身债,甚至快要破产的时候,你设立一个信托,最终受益人还是你自己或者你的老婆孩子。如果能证明你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赖掉外面债务的同时,还能把巨额财富留给自己家。那么,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你“蓄意欺诈”的关键证据。

简单来说就是:法院认为,你不能一边对外宣称“没钱还债”,一边又用“信托”这个工具,偷偷把财富转移到自己家的“保险柜”里。

03. 程序衔接:

①2024年1月,香港法院下令中国恒大清盘;

②2024年3月,清盘人向许家印等人追讨约60亿美元的分红和酬金;

③2025年4月,因许不配合公开资产,清盘人申请接管他全部个人资产

④2025年9月16日,法院正式批准接管,并发出全球禁制令(禁止他转移资产)

⑤后续动作:接管团队已聘请监督律师,建立“资产追踪+变现+债权人分配”全流程机制,预计将与开曼、BVI、英国等地法院合作,启动跨国司法承认与执行程序。

04、市场反应与启示

①对债权人:77亿美元虽然对比恒大2.4万亿港元的总负债是杯水车薪,但总算看到一点希望,境外的票据持有人、银行等可能优先收回部分资金。

②对购房者:被接管资产属于许家印个人,和各个楼盘项目公司是分开的,所以烂尾楼复工还是得靠地方政府和AMC纾困,购房者短期难直接受益。

③对其他富豪和企业主:过去那种“高负债、高分红、出事前突击设信托转资产”的做法,以后会更受监管和市场警惕,境内外融资、减持或做信托安排都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查。

④对政策:这件事可能推动内地加快个人破产、跨境破产协作、反欺诈转移资产等相关法律的出台,为后续类似案件提供国内法依据。

结语

香港高院这次对许家印资产的全球接管,不只是一次跨国司法行动,更是对“国内赚钱 → 海外设信托 → 资产隐身”这套玩法的一次精准打击。

它宣告了“公司有限责任 + 离岸信托”再也不是富豪逃避债务的“双保险”。随着清盘人奔赴各国推进执行,许家印的“信托神话”彻底破灭,其他在海外布局资产的富豪们,恐怕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安排了。

#头条创作者激励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财经   史无前例   资产   海外   美元   法院   香港   财产   富豪   债权人   债务   目的   公司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