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陆圈镇村落往事|东孙楼和西孙楼,烈士孙自瑞的家乡

陆圈镇:东、西孙楼行政村



东孙楼行政村


东孙楼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东南15公里、陆圈镇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处。全村现有居民480户、1870人,耕地2281亩。



据《东明县志》记载,该村民国初属东明县第二乡,1933年属东明县第四区,1944年属东明县第三区,1958年属陆圈公社,1979年属胡庄公社(乡),2001年属陆圈镇至今。

据《孙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孙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分别建村,兄居西,以姓氏命名为西孙楼,弟居东,以姓氏命名为东孙楼。1965年为种地方便,部分户迁到村北三里许居住,行政管理仍属东孙楼。全村有孙、刘、马、单、尚、程六姓。孙姓现有432户,1706人;刘姓与孙姓同时迁来,据说孙刘系表亲,现有15户,53人;马姓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由本县沙窝乡马集村迁入,现有14户,58人;单姓于光绪三年(1877)由本县沙窝乡水波村迁来,现有8户,25人;尚姓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本县沙窝乡堡城村迁来,现有7户,17人;程氏于1937年由菏泽市城东关迁来,现有4户,11人。1956年至2006年,该村有11户、13人因移民、部队转业、升学分配等,先后迁到黑龙江、北京、河南等地。

东孙楼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1933年黄河从刘楼北庞庄决口,汹涌的洪水淹没了田园,村里房倒屋塌,财产漂没,损失惨重。1936年霍乱病流行,当时缺医少药,村民面对瘟疫束手无策,全村先后死亡20多人。1942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民饥饿难忍,全村有60多户外出逃荒要饭,走不动的在家靠树叶、树皮、野菜维持生命。

东孙楼人具有反抗侵略和压迫的革命斗争精神,孙自端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华北平原,中共直南特委派遣李怀道来东明组建抗日武装,该村孙自端联合100多名贫苦农民奋起响应。不久,国民党当局竞以“聚众谋反”为名将其逮捕,后经地下党组织多方营救获释。1935年孙自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展党员15名,于当年在本村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孙自端任支部书记,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并兼任直南特委的地下联络站站长,先后以开中药铺、酒店、馍铺为掩护,搜集情报。1942年9月,他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兼四区区委书记,协助八路军在武胜桥乡杨庄一带,消灭国民党地方顽杂郝子端部近2000人,生擒了郝子端。1943年,孙调任三区区委书记,开辟了南起龙山集,北到武胜桥,长达二十余里的革命根据地。1944年调鲁西南行署交通科,随军分区活动,进行开辟解放区的武装斗争。1947年不幸被捕,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杀害于邵寨。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位于陆圈镇驻地陆圈村西


东孙楼历来有办学育人、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早在1922年该村就设有私塾,由油房李村李金田和孙洪恩先后任教,为村里培养了不少文化人。解放后村里建起公办小学,到1978年已发展到5个班级,校舍16间,建成了标准化学校。几十年来,全村已培养出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人员45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2名,副教授1名。该村孙殴坤、李巧云夫妇是著名的曲艺演员,孙殿坤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任东明县曲艺团团长,李巧云在河南省曲艺汇演中,曾夺得“河南坠子状元”桂冠。该村还崇尚武术,1918年村里设有梅花拳场,拳师孙万起任教,习武者30多人,其弟子孙留章民国时期到南京打过擂,一举成名。1943年被国民党东明县政府聘为武术教官兼保镖。

东孙楼村土地肥沃,村民主要以农业为生,祖祖辈辈躬耕田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他们以种粮为主,兼种蔬菜,该村的大白菜一度很有名气,曾有“东孙楼的白菜,油寨的葱”一说。有些农户除了种地,还务工经商。解放前村里有油坊、馍店、粉坊、酒店、染坊、药铺等10家。孙化山家原来只有8亩地,人多地少,为了扭转贫困局面,祖孙三代开起了染房,生意越做越大,收入颇丰,后来置产置业,土地发展到30亩,房屋几十间,成了该村富户。

解放后,东孙楼人在党的领导下,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变生产条件。自1970年以来,先后打机井32眼;开挖排灌沟渠多条,长3500多米;建扬水站1处,桥、涵、闸28处。耕地基本形成了地成方、渠成网、井灌河灌“双保险”排灌体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纷纷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加大投入,增施肥料,选用良种,科学种田,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现在,该村小麦由解放初的亩产100多斤增加到800多斤,玉米亩产1000斤左右,皮棉亩产160多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少人走出家门,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创收。会种地的外出承包土地,会建筑的承揽工程,会经商的做生意,年轻力壮或有一技之长的外出打工。孙进喜2002年在天津承包土地90亩种棉花获得丰收,除了成本费用和承包金,当年净赚8.5万元。2003年又到本镇刘东侯村承包土地50亩,栽植杨树2500株,价值16万元,间作棉花累计收入20万元。现在,他在县里购买了楼房,一家人过上了城市生活。孙民刚在县城开文具专卖店,现资产达20万元。全村每年有500多人外出务工,人均收入近万元。

在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该村1984年集资办电,架上了高压线,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2006年在村委会的倡导下集资修路,村内街道铺上了柏油路面,又修通了连接黄五路的长达2600米的柏油路。同年底,村民孙洪昌出资装上了路灯,进一步方便了村民的经济活动。现在东孙楼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机械和交通通讯工具大量增加。全村现有大型收割机2台,大型拖拉机6台,各种农用三轮车300余辆,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摩托车、电动车500多辆,面包车、轿车8辆,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家庭电话基本普及,青年人人有手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东孙楼人正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陆圈镇:西孙楼行政村



西孙楼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东南17公里、陆圈镇政府驻地南6.5公里处,现有村民444户,1320人,耕地2216.9亩。



明永乐二年(1404)孙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分居两村,该村在西,便以姓氏和方位命村名为西孙楼。现有村民皆为原迁孙氏。该村孙同云一户7人于1956年移民到黑龙江定居。

该村明清时期即属东明县管辖,1911年属东明县第二乡,1933年属东明县第四区,1944年属东明县第三区,1952年属东明县第三区,1958年属陆圈公社,1979年划归胡庄公社(乡),2001年合并到陆圈镇至今。

西孙楼村是一个不平凡的村庄。建国以来,该村在教育、经济发展及村庄建设等方面表现不俗。

西孙楼人重视教育。早在清嘉庆和光绪年间该村就出了孙芝魁、孙树勋两位秀才。新中国建立后,该村更加重视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的扫盲学校声名远扬。1958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孙知焕的领导下,该村办起了由孙海群任校长的扫盲学校。经过三年的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360人,率先实现了“无盲村”,其中有28人还卓有成就,2人走上了乡镇工作岗位,5人成为农业技术人才。1960年春,城关、玉皇庙、陆圈三个公社进行扫盲比赛,该村扫盲学校夺得第一名。校长孙海群于1960年5月出席了河南省扫盲先进分子表彰大会,并被评为国家级扫盲先进分子,受到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举办的欢迎宴会,接受了周总理颁发的《毛泽东选集》和钢笔。孙海群还先后到开封、兰考、东明等地作巡回报告。该村的正规学校教育也比较先进。1992年,该村集资18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规范化小学,校园面积达28亩,建有教学楼一座,教师住房6间,聘请了富有管理和教学经验的孙金镜任校长,教学成绩居全乡之首。十多年来,该村已涌现出大中专毕业生49人。

西孙楼人勤劳智慧,经济发展连创佳绩。建国后,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挖沟渠13条,平整土地2000多亩,改良土壤1000多亩,使小麦、玉米、棉花、地瓜等作物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1976年,又把全村2000多亩耕地划分成大方,以方带路,以路带沟、带树,形成了农林水一体的网络体系,实现了旱涝保丰收。1977年,该村大搞桐粮间作,按行距40米、株距5米的标准统一规划,面积达1800多亩,共植桐树4500株。1978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桐粮间作先进村”称号。1982年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林萍率团来村考察后,要求全省学习推广西孙楼桐粮间作的经验。1986年,山东电影制片厂把该村桐粮间作拍摄成了《齐鲁风光》专题片,在全省播放。在桐粮间作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该村1983年又搞了1000多亩的桐棉间作试验,并取得成功。当年平均皮棉亩产150斤,全村向国家贡献皮棉1.5万斤。因种棉贡献突出,县政府免费为该村架设了高压线路,奖励大型迷雾机4部,电动机8台。时任东明县长的温新月带领该村支部书记在全县作巡回报告,介绍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西孙楼村不断谱写新的篇章。在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该村的养殖、加工、商贸、劳务输出齐头并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已有养殖专业户8家,杨木加工专业户24家,农村小超市1家。全村每年外出务工者达380多人,人均年收入6000多元。全村各种机动车辆达380多辆,机器水泵260多台套。2006年,西孙楼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多元。

西孙楼人意识超前,村庄规划全县领先。1985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大刀阔斧地对村庄进行了规划,把村里原来弯弯曲曲、宽窄不一、坎坷不平的街道规划成了平坦笔直的大道,形成了“三纵一横”的格局。经过1999年、2003年两次大的建设,共投资16多万元,将村内街道修成了柏油路,全长2400米,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同时蜿蜒曲折的小胡同也规划成了宽3米的大胡同,机动车辆可以自由出入来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0年4月,该村被菏泽地委、行署命名为“小康村”。

西孙楼村民风淳朴,“好军嫂”纪翠阁享誉齐鲁。纪翠阁原是西孙楼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丈夫孙高山1986年至2001年于部队服役期间,她毅然担负起照顾多病的公婆、因车祸致残的哥嫂和耕种10多亩责任田的重任,用纤弱的身躯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难。1993年,年仅3岁的儿子患上了急性脑炎,纪翠阁变卖了家产,一个人抱着儿子跑到北京、武汉、郑州等十几家医院为儿子治病,负债2万多元。但终因救治不及时,使聪明可爱的儿子变成了痴呆儿。事隔不久,疼爱自己的娘家母亲又因食道癌而病故。在这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下,纪翠阁仍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让丈夫安心服役。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孙高山在部队先后13次受嘉奖,荣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被济南军区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被驻地新乡市评为“十大杰出青年”和“新长征突击手”。1995年3月,东明县委、县政府和菏泽地委、行署先后作出了向韩素云式的好军嫂纪翠阁学习的《决定》。1995年年7月,纪翠阁被省妇联、省民政厅、省军区授予“全省十大好军嫂”、“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抚对象先进个人”。纪翠阁的事迹经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几十家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济南军区司令员张太恒上将接见纪翠阁时挥笔题词:“矢志国防事业,不负人民重托。”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山东省各级政府对纪翠阁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心和照顾。纪翠阁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示了西孙楼人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也为该村带来了莫大荣誉。


孙自端,1900年出生于东明县陆圈镇东孙楼村,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建者和支部书记,同时兼任直南特委地下联络站站长。在“七七事变”后,直南特委派共产党员李怀道在东明扩充武装,孙自端组织了100余名贫困农民奋起响应。然而,不久后他因“聚众谋反”的罪名被国民党东明县当局逮捕,后经地下党组织营救获释。

1942年,孙自端担任县交通科科长兼四区区委书记,1943年调任三区区委书记,开辟建立了龙山集至武胜桥长20余里的联防线。1944年,他调任鲁西南行署交通科。然而,1947年4月1日夜,孙自端回家处理密件时不幸被捕。敌人对他严刑逼供,各种酷刑用尽,始终没吐露党的秘密。恼羞成怒的敌人将他大卸八块,家人去收尸时,只找到血衣和一段手指。

新中国成立后,东明县人民政府在陆圈镇西为孙自端烈士树立纪念碑,上书杨得志将军题词:“孙自端烈士永垂不朽”。开国上将杨得志,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左奇都参加了追悼会,并为其题词。孙自端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铭记。


“隹”这个字,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隹”的甲骨文

​​

​甲骨文的“隹”,它读(zhuī),就像是一只鸟儿,歪斜着头,站在树枝上。《说文》中解释为“鸟之短尾之总名也。”认为“隹”就是古代对短尾鸟的一种总称。

“隹”字里可藏着不少汉字的秘密。

这个字“隻”,一只“隹”加上“又”(在古文字当中“又”有手的意思),就是“”,繁体字写作“隻”,仿佛一只小鸟被轻轻握住,可不就是“一只”嘛。

两只“隻”加个“又”就变成了“双”,形声兼备,繁体字写作“雙”。

树的古文字就是一棵树的形象,写作“木”。


“木”的甲骨文

​三只“隹”,站在树上,古人通过观察夕阳西下一群鸟归巢这一生活画面,小鸟聚集成群叽叽喳喳的热闹画面,于是创造了“集”字。

“集”的甲骨文

​一群鸟聚集着栖息在树上,成为“汇集”的本义。群鸟栖于树上,这就是“集”的本义。小篆的“隹”字形上面有三个“隹”,古人以“三”为多,后来简化为一个“隹”。

而且古人发现小鸟只会往前飞,不懂后退,所以“进”字繁体字写作“進”,如今简化成“井”加走之底,所以是前进,推进。

古人抓鸟在火上烤,“火”除了用火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

是的,就是四点底——“​灬”,这个字就是“焦”,小鸟放在火上烤的火有点大了就是“焦”,你看古人造字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东明县   洪洞县   南特   东明   光绪   党支部   亩产   全村   村落   烈士   村里   村民   家乡   往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