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原铜陵县(今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政协工作十四年。令我终生难忘的是,组织和领导们对我的关怀、培养和教育,潘法连、范守恕、方德华三位文史专家对我的指导、教诲和帮助,让我在政协中不断成长。
原铜陵县政协副主席潘法连先生,1940年出生于安徽怀宁,生前是安徽省知名资深文史专家。我担任原铜陵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期间,潘先生曾分管过文史委工作,是我的直接领导。这就给了我直接向他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诚信友善的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催我奋进。
潘先生的座右铭是:恒、恬、诚、勇、谨、慎,集中反映了他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精神状态,贯穿了他的一生,终生恪守不渝。
潘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建树颇丰。出版《铜陵历代人物》等1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文史类文章、文学作品等200余万字。特别是他多年对陈翥及《桐谱》的潜心研究及丰硕成果,使人们认识了陈翥,更多地了解了《桐谱》,扩大了陈翥及《桐谱》在全国的影响。潘先生主编的政协文史资料专辑,存史价值高,可读性强,社会影响大,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史爱好者的喜爱。这得益于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端正态度、清新文风、务实作风。潘先生一生治学严谨。他不仅自己始终坚持做到,还要求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努力做到。
有一次,潘先生审阅政协文史稿件,发现经我编辑的一篇文稿中,出现作者把“朝廷”写成“朝庭”的错误。不驻会的潘先生,本可以打电话告诉我这事,可他第一时间从县农业局赶到县政协办公室,跟我面谈。他语重心长地说:“先锋啊,你是多年的文史委主任,作者把‘朝廷’写成‘朝庭’,这样低级的错误,你都没看出来,实在不应该啊!我是终审,如果我也马马虎虎,那么‘朝庭’就会变成铅字,成为政协文史资料永远的瑕疵。作为文史工作者,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人民负责,为历史负责,严谨治学,编辑出版的政协文史资料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当时,我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潘先生的批评,并把他的教导铭心刻骨了。此后,我牢记潘先生的教导,严谨治学,努力做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
潘先生是第六届至第十届县政协副主席,曾兼任县农业局副局长,是一位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领导干部。他从不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为家人为亲朋好友办私事。一次,一位当包工头的亲戚得知潘先生分管的下属单位有一个小项目待建,便找潘先生帮忙,请求将这个小项目给他做。潘先生当场拒绝了亲戚的请求。潘先生推心置腹地说:“这个忙我不能帮,也帮不了。我不能给下属单位打招呼,如果打了,就违规违纪了。不是我不近人情,也不是我作秀,更不是我因自私而自我保护,而是违规违纪违法的事,我坚决不做!你想做这个小项目,完全可以按规定程序申报。赚钱要赚干净的钱,赚心安理得的钱……”潘先生苦口婆心地解释和说服,最终取得了亲戚的理解和支持。
1984年,原铜陵县政协开始编印《铜陵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范守恕先生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业务副主编。此后的几十年里,范先生为《铜陵文史资料选编》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几十年来,义安区政协从义安区历史实际出发,以其自身的优势,广泛联系各界人士,广征博采,累计征集各类史料2000余万字,经精选并陆续整理成文的共计1000余篇,目前已出版发行的《铜陵文史资料选编》(专辑)共有18辑,使其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以抗日烽火、革命风云、工商史话、文教史踪、人物春秋、旧时黑幕、民族宗教、铜陵名胜等方面内容为重点,公诸社会,供历史研究和教学参考。《铜陵文史资料选编》中的史料,先后被《安徽文史资料》《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长江志》《安徽史志通讯》《铜陵史志工作》《铜陵日报》《铜陵社科苑》等报刊杂志刊发或转载的达300余篇。此外,还有些史料被市、县(区)、乡(镇)方志办公室在修志中征引。迄今为止,《铜陵文史资料选编》累计发行5万余册。向外省铜陵籍的老同志、爱国人士、社会名流、专家学者,高等院校资料室、图书馆、档案馆、全国政协系统有关单位及各地党史、方志办等,赠送该书,扩大了铜陵文史资料工作在全国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少中小学把《铜陵文史资料选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辅助教材,取得了良好效果。许多老师都说,《铜陵文史资料选编》,好就好在铜陵人写铜陵事,学生和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看得爱不释手,受益匪浅。还有许多老师称赞《铜陵文史资料选编》,既有丰富的各方面知识,又有鲜明的思想内容,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铜陵文史资料选编》中的一些史料,还是文学创作的素材,有的被改编为广播剧,有的为诗歌、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等。
1994年11月,我被选调到原铜陵县政协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那时,范先生是办公室副主任,分管文秘等工作,是我的直接领导。打那以后,范先生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地栽培呵护着我这株政协大花园里的幼苗,使我渐渐地茁壮成长。
1995年2月,县政协召开全会之前,成立大会简报组,范先生担任简报组组长。他亲自从县直部门抽调“笔杆子”,作为简报组成员。县政协召开全会期间,大会秘书处编印大会简报,印发政协委员协商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协提案工作报告》等情况。那会儿,没有电脑,被分到8个讨论组的简报组成员,全靠手记讨论发言情况。身为简报组成员的我,被安排到第1讨论组。范先生对文字工作质量的要求很高,近乎苛刻。他要求简报组成员每晚7点之前,必须把简报初稿交给他修改、审定、编辑。由于我到政协工作时间不长,对政协工作不太熟悉,虽然有点文字功底,但编写简报如同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感到压力挺大。大家讨论发言时,我很认真地听,很仔细地记。讨论结束后,我便对会议记录进行归纳整理,编写简报初稿。当年,政协全会就餐地点安排在县委党校大食堂,晚餐开饭时间是晚上6点。为了赶写简报初稿,我就顾不上吃晚饭了。等到好不容易完成简报初稿的时候,已经快到晚上7点了。当我把简报初稿交给范先生之后,这才想上街弄点吃的。当范先生得知我还没吃晚饭的时候,便心疼地对我说:“先锋啊,你赶紧上街吃饭去,你很年轻,可别饿坏了,饭钱,我出……”当时,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用充满感激的目光望着他,心想:“多么好的领导啊!”等到收齐8个讨论组简报初稿之后,范先生便开始不知疲倦忘我地进行修改、审定、编辑。政协全会期间,每晚都要编印8期简报,每个讨论组编印1期。范先生把简报编好后,便交给打字员。那时候,文件材料都靠打字机打。为赶时间,范先生编好一页文稿,就赶忙交给打字员打,真可谓编好一页打一页。技术精湛的打字员,把打好的蜡纸交给业务熟练的文印员印刷。当年的油印机是手摇式油印机,速度慢不说,还费时费力,文印员很是辛苦。每当印好一期简报后,文印员就迅速地把几大摞油墨未干的简报端送到县政协大会议室。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简报组成员们,赶紧分拣、装订、分发,流水作业,忙得不可开交,热火朝天。待第8期简报分发好后,已是次日凌晨2点多了。大家虽十分辛苦,但都觉得很开心很快乐。次日早晨7点,简报组成员每人抱着一大摞简报,赶到县委党校大食堂。在早餐开饭前,将简报分发给政协委员和其他与会人员。报送县领导的简报,当天上午范先生安排专人送到领导们的办公室。因为政协全会简报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了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小组讨论、大会动态等情况,所以深受全体委员和其他与会人员的好评。这与范先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是密不可分的。政协全会结束之后,范先生这才有时间教我如何编写简报。至今还记得他说过的话:“先锋啊,你能写好小说、散文什么的,但不一定能写好简报、公文。要想写好简报、公文什么的,只有多读多看多写,读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嘛……”在范先生等领导的教导和帮助下,我渐渐地成为一名合格的秘书。
1939年,范先生出生于安徽无为。他的座右铭是:恕道、务实、勤勉,他一生一直坚持这么做。
范先生不仅是资深的文史专家,还是知名作家。我早年工作之余,我喜欢“爬格子”。在文学创作方面,范先生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我常常请教他,他总是不吝赐教。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老桃树》的小小说,请范先生帮我修改。他二话不说,熬了一个通宵,给我的拙作提了十几条修改意见。我按照范先生的修改意见,将拙作改好后,就投给了当时的《海南特区报》。不久,就见报了。范先生好抽烟,我买了一条“阿诗玛”牌香烟,送给他,以示谢意。不料,范先生不仅不收香烟,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先锋啊,你这样做,不对,也不好!上班时间,我俩是上下级关系,下班后,我俩就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一年到头,我俩呆在一起的时间,比自家人还要多,也就是一家人嘛!你这样做,不是见外了吗?好好干,干出成绩来,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听了范先生的一番话,我既感动,又羞愧,便把他的教诲牢记在心了。
在铜陵,方德华先生是一位知名资深的文史专家。曾担任过十多年的原铜陵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1936年方先生出生于桐城一个贫农家庭,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早年当过中学教师、文化馆员。
“人生的乐趣不在于功名富贵。人生贵在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志向。人生的宗旨是对人类事业的无私奉献。人生的价值是永远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敬重。”这是方先生的人生格言。为此,他一生尽心竭力地践行着。
方先生担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期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每年在全市政协系统文史工作评比中总是名列第一。
方先生治学严谨,追求完美。他主编多辑《铜陵文史资料选编》。该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读性强,具有很高的存史、育人价值,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文史爱好者的喜爱和好评。该书有316篇文章,被《安徽文史资料全书》收录,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
作为主编,方先生心甘情愿为他人做嫁衣裳,总是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着,奉献时间,奉献才华,奉献智慧,奉献健康……
方先生是一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编辑出版文史资料,自然离不开征稿和约稿。为这,方先生经常不辞辛劳,奔波于乡镇、县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他所到的单位领导,出于对他的敬重,都真诚地挽留他吃顿饭,但他总是婉言谢绝。有一天下午,方先生带着我,到一家国有企业约稿。等忙好了,天已擦黑。这家企业老总再三挽留我们吃过晚饭再回去,可方先生坚持回家。无奈,老总便送给我们一人一条“阿诗玛”牌香烟,以示谢意。方先生死活不要,也要我不收。回家的路上,方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先锋啊,我们不留下吃饭,不收香烟,你别不高兴哦。不能吃的饭,坚决不吃!不能收的东西,坚决不收!否则,就败坏了党风政风!老百姓会指着我们的脊梁骨骂。别人怎么做,我无权管,也管不了。但我得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你很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我没有什么可传授给你的,只有把我的一身正气传给你。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你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积极要求进步,将来一定会走上领导岗位。将来当领导了,更应清清白白地做官……”一开始,我对方先生那么做,不理解。听了他的一席话,不仅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还生出由衷的钦佩之情,并把他的教诲铭记于心了。
方先生是一个不愿找人,怕找人,更不愿给组织和领导添麻烦的好人。他子女多,夫人是家庭主妇,家庭困难。但他总是笑对困难,自行克服,从不寻求组织和领导帮助解决,生怕给组织和领导增添麻烦,哪怕是一丝半点的麻烦。比如说,方先生在原铜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期间,完全可以要求组织和领导,给他夫人安排一份工作,这在当年不是难事。但他始终未开口。有人笑话他孬得出奇,他一笑了之。方先生这种崇高品德和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方先生是一位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热衷公益事业的人。他家经济条件不好,但他一生总是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捐款捐物活动,奉献爱心。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方先生主动向灾区捐款2000元。2000元,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平时省吃俭用的方家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方先生全家人心甘情愿。用方先生的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帮互相互爱,能帮上人家一把,就帮上一把……”
方先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史专家,是中国史料学会会员、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理事、铜陵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作协会员 。曾荣获安徽省优秀文史工作者。他主编的《顺安河综合治理工程专辑》获全省优秀文史图书等级奖。作品常见于全国报刊,其中获得等级奖的有25篇,入编各类书籍的有180余篇。被授予“当代文学之星”、“明星”诗人、“优秀中华文艺家”和“杰出荣誉功勋会员”荣誉称号。著有《春花秋月》等,其业绩已入编多部辞书。
2019年,79岁的潘法连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2023年,84岁的范守恕先生与世长辞。2022年,86岁的方德华先生逝世。三位先生的音容笑貌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不曾忘却,他们的谆谆教导令我终生受益,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范永远值得我学习!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潘法连、范守恕、方德华先生!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