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英雄群起。其中武力值最为强大的莫过于吕布。他出身寒门,凭一身武艺从底层杀出,留下了“一吕二赵三典韦”“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英战吕布”等千古美谈。
不仅武力值爆表,他的智谋也十分在线,“狡布”绝非浪得虚名。特别是在联手王允诛杀董卓后,吕布因为匡扶汉室之举而颇受好评,成为了汉献帝眼中的“忠臣”,名士陈宫口中的“勇士”。
如此无双的猛将,简直就是项羽重生,当有一番大成就。但为何他后来却得罪不少诸侯,人憎狗嫌,早早地在白门楼陨落,没能成为称霸一方的王者?
其实三国前期的环境对寒门草根比较友好,所以一大批草莽英雄得以崛起。
吕布作为其中专业能力最强者,虽在前期脱颖而出、威震华夏,可惜却未能走上人生巅峰,笑到最后,令不少人为其惋惜不已。
导致吕布败亡的根本原因到底何在呢?
白门楼
上一篇已经说到,导致吕布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其被陈珪陈登父子所坑。
但为什么吕布要到处搞事,先进攻兖州的曹操,后背叛徐州的刘备,导致惹恼了陈珪陈登父子呢?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吕布没有根据地。
根据地就是稳定的人力、资金和粮草的补给渠道。吕布要想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得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照说吕布因为配合王允诛杀董卓,勤王义举名闻天下,占据一块根据地应该不难。
那么为何吕布始终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呢?
因为吕布犯下了太多的战略失误:
1、战略失误一:缺乏合理的人设
乱世之中,为了生存改变几次立场,这也不算太大的问题。但有一根红线不能触碰:天子的权威。
各地豪杰不论有能力没能力,厚道或是狡诈,都尽量不触碰天子权威。
但吕布却在这个问题上屡次犯下错误。
他先是为了一己私利,联手董卓杀了带兵进洛阳勤王的丁原。此后天下诸侯以清君侧的名义成立了讨董联盟,吕布又多次率军与讨董联盟军队作战。
后来吕布试图和称帝的袁术联盟更是大逆不道。即便有过联手王允杀掉董卓的经历,但是天下人都知道吕布反董是为了貂蝉等个人利益,而不是出于公心。
如此劣迹斑斑,对于吕布来说颇为致命。
因为当时各地势力都在名义上是支持汉室,尊崇天子的。吕布的灰色人设,显然不太对他们的胃口,所以便很难有立足之地了。
2、战略失误二:错过迎天子的风口。
汉献帝曾经向吕布求援,让他再一次去勤王。
这本身是吕布重新打造人设,获得天下士人支持的大好机会,但吕布却拒绝了。
195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于当年十二月到达河东郡安邑县,后来又辗转回到了洛阳。汉献帝在河东时曾经下诏书,让吕布带兵去护驾勤王。但吕布却称没有储备足够的粮食,无法勤王。
初,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遣使上书。
这显然是一种托词,后来吕布和刘备争夺徐州打得不可开交。
何况就像孙坚那样以勤王名义征集粮草,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错过了这个风口,吕布便再没有了什么大的发展机会。
3、战略失误三:进军方向失误
当时的中原,是强势诸侯的天下。吕布一不迎天子,二没有获得地方势力的倾力支持,实力上已经是偏弱了。
而袁术等人则早早离开中原转到淮南发展。
吕布不仅没有受到启发,反而不依不饶地非要赖在中原陷入苦战。
袁术称帝时天下形势图
之所以犯下如此多的战略错误,是因为吕布忽视了地方人脉和资源的重要性。
他的思维还停留在汉初“布衣卿相”的水平。也就是说他认为仅仅靠刷战绩得军功,就足以称霸天下。
但这种想法在三国时代已经行不通了。
三国的竞争是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吕布进化得太慢了。
三国竞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群雄逐鹿。此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时因为大家都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差距不大,作为寒门出身的选手就能以武力占得一席之地。
比如曹操、孙坚都是在讨伐董卓的关键性战役中崭露头角;而刘备则在青州、徐州等地时,带着关羽张飞像活雷锋一样四处江湖救急,赢得了好名声。
吕布因为专业能力强,从而自视甚高:“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吕布是想要成为制霸一方的诸侯,如果按照初期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他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
可随后风向变了。
第二阶段,整合资源。官渡之战前后,这一阶段特征体现得较为明显,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都对地方士族豪强极尽巴结之能事。
而刘备也意识到仅靠手下兄弟们的武力已经难以立足了,他转而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从而完成了和荆州本土势力的联合,做好了入川前的准备。而孙坚、孙策则早早争取到了江东豪族的支持。
第三阶段,拼规模。三国鼎立之后,基本上各方就是发展经济爆兵,所以国家的人口数量越多,优势就越明显。而人口不占优势,比如蜀国便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对吕布而言,到了第二阶段,他就走不下去了。作为寒门子弟,想要实现阶层升迁,仅靠专业能力是不够的,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还得学刘备孙坚等人与旧体系中的士族豪强合作,最后在新秩序中才有实力抢得先机。
吕布所犯下的根本错误,是在于他将战术优势当成了战略优势,将专业实力等同于人脉和资源。
于是他凭着自己武力值爆表的专业技能,在中原和曹操刘备这些有资源有人脉的人对拼。赢了,他除了有 一些钱粮入账之外,获取不到任何资源和地盘;输了,他便一败涂地,连命都要搭进去。
这注定了是个不可逆转的死局。
靠着专业能力脱颖而出,接下来便误认为过硬的专业能力足以得到领导重用,设计的产品一定会得到市场认可,这便是草根在逆袭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觉。
于是吕布在中原徒劳无功地陷入了专业能力的陷阱。
军队虽强却无立足之地
当然专业能力强并非毫无用处,它可以用来得到一份不错的打工机会。
比如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张辽因为不善于抓风口,先是跟着并州刺史丁原,然后又先后隶属于何进、董卓、吕布,所以一再精准踩坑。但没关系,人家最后投靠了曹操,就踏踏实实地做打工人,走好职业生涯每一步就够了。
吕布有所不同,他凭借刺杀董卓等行为,吃到了一些风口红利,跳出了打工人的身份,具备了一些原始的资本积累。
但吕布出身草根,啥资源都没有,所以打到了中后期总是为了粮草担忧。这说明,出来创业,他手头的那点原始资本积累还是远远不够的。
显然吕布是被一些表面的风光和成绩所欺骗,产生了自己足够强的错觉。于是他白白浪费了多个将专业能力变现为资源的良机。
论草根逆袭,还是得看孙坚孙策父子。
孙坚的父亲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瓜农。孙坚初期凭借超凡的武力名闻天下,从而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
但孙坚并没有急着拿着第一桶金去创业,而是继续寻找风口,增加积累。
他很早就看出董卓心怀不轨,从而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董卓,并借着勤王讨董的名义,快速地扩充了一波实力。
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更是直接击败吕布攻入洛阳城,直接成为天下顶级的武将。这又让他收获了一波粉丝。
孙坚之后,孙策将重心转向了各方势力薄弱的江东地区,跟当地势力周瑜交好,结交了很多士大夫。哪怕是抓错了风口,所跟随的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孙策也及时与袁术断绝关系。
后来孙策又及时与曹操合作,与曹操结亲。曹操将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曹操为曹彰迎娶孙贲之女。
通过经营人脉,孙策获得了曹操的认可,从而让孙家在江东士族中树立起足够的权威,能够得以巩固其在江东的统治。
于是经过二三代人操作,孙家最终开创了东吴。
......
显然吕布就是缺乏这种战略思维。
对此明代史学家李贽评价:
陈珪父子,弄吕布如婴儿,可怜吕布全不知也。
或许这句话就暗示了吕布死亡的根本原因。
沉溺于专业能力的辉煌,而缺乏足够的战略远见,这让吕布没能最终实现逆袭,而是一步步陷入失败的泥沼之中。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