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号,台北马场町响了一枪,“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就这么被定了“匪谍”枪毙了。
蒋介石搞这么一出,明摆着是要向岛内外喊话说“反共抗俄”绝不手软,通敌的人不光自己死,还得株连九族。
但有意思的是,枪声刚过,白色恐怖正厉害的时候,吴石的老婆王碧奎和两个小娃,居然被人悄悄救走了。

帮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行政院长”陈诚;而专门抓“匪”的情治系统老大蒋经国,明明知道这事,却从头到尾装没看见。
这事儿一直藏到2000年,台湾“国史馆”解密了档案才有人知道。
我一开始也纳闷,蒋经国怎么会放着“资敌家属”的事不管?后来翻了翻资料才明白,这里面藏着三本账,每一本都关乎国民党在台湾能不能站住脚。

国民党退到台湾那会儿,日子过得是真难。
外面有解放军盯着,里面钱不够用,土地问题也没解决,政权晃得跟要倒似的。
蒋介石虽然又当回了“总统”,但真正能拉住场子的,其实是陈诚。
陈诚手里握着两样关键东西:一是美援的分配权,当时美国直接放话“没陈诚就不给援助”,要知道那时候国民党全靠美援过日子;二是他搞的“三七五减租”和币制改革,把台湾的土地矛盾缓和了不少,老百姓没那么不满了。

说直白点,陈诚就是蒋介石递向美国的“信用卡”,也是国民党在台湾的“稳定器”。
再看蒋经国,那时候刚过40岁,虽然管着情治和“救国团”,看着有权,但在党内排辈分还得站最后面。
陈诚呢?“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一肩挑,党政军都说了算,妥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本来想,蒋经国要是揪着陈诚帮“匪属”的事不放,会不会能抢点权力?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

蒋介石心里门儿清,他能让蒋经国跟陈诚偶尔斗斗,但绝对不允许儿子把“稳定器”砸了。
蒋经国也不傻,他当然知道爹的心思,所以故意装没看见陈诚的小动作,说白了就是递上一份“我懂分寸”的投名状,为以后铺路。
吴石这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的人缘可不是一般好。
他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北伐的时候就当团长了,抗战时更是打遍第三、第九战区,最后做到第四战区参谋长。

他写的《国防作战纲要》、《日军兵力部署判断》,各个战区都当教材用。
国民党退到台湾后,军队里好多高官都是吴石的学生或者老部下。
比如“陆军总司令”孙立人、“联勤总司令”黄镇球,都跟吴石有师生情。
要是蒋介石、蒋经国把吴石枪毙了还不算,连他老婆孩子都赶尽杀绝,当兵的难免会多想:吴石当年为党国立了那么多功,最后家属还这样,那我们以后要是没用了,会不会也落这个下场?

陈诚帮吴石家属,刚好给了当局一个台阶下。
既没丢了“法律森严”的面子,又让当兵的觉得“罪不连累家人”,心里能暖一点。
蒋经国管着军队的政工系统,最怕的就是军心散了。
他看着陈诚用私人名义帮忙,自己装不知道,其实是两边讨好:既保住了蒋介石“铁血反共”的脸面,又没让当兵的寒心。

之前看过一个当年“联勤”老兵的口述,他说“我们都知道是陈诚在帮吴家,但谁都明白,没有上面点头,陈院长也不敢。
大家心里有数,就不再瞎议论,该当兵还当兵”。
很显然,蒋经国这步“装瞎”,其实是稳住了军心。
陈诚肯冒风险帮吴石家属,还有个私人原因吴石救过他的命。

1926年南昌打仗的时候,陈诚被敌人围住,还得了伤寒,差点死在那儿。
是吴石带着警卫冲进去,把他背了出来,之后还拿着枪守在病床边过了一整夜。
陈诚后来跟副官说“没有吴学长,就没有我陈辞修”,这份救命恩,他记了一辈子。
吴石出事后,陈诚知道公开求情肯定会惹蒋介石生气,无奈之下只能走“地下路线”。

他让老婆谭祥用“教会慈善”的名义,把王碧奎保出来治病;又化名“陈明德”,给吴石的孩子办入学、交学费,每个月从自己工资里拿200新台币接济,一给就是15年,直到1965年他去世。
蒋经国手里的“情报月报”,把这些事记得明明白白:哪年哪月“陈明德”给“吴健成”(吴石孩子的化名)汇了钱,“谭女士”什么时候去看过“王太太”,连陈诚副官吴荫先记的援助明细,都在他手里。
但他就是不批“查办”两个字。
除了前面说的权力、军心,还有个原因是蒋经国欠陈诚的人情。

陈诚是国民党里最早说蒋经国“能干事”的人,1953年“救国团”成立,陈诚还主动把“团长”的位置让出来,又把“救国团”的预算划到“行政院”里,帮蒋经国培养自己的势力。
要是蒋经国这时候翻脸查陈诚,不光会被人说“忘恩负义”,党内元老也得骂他“过河拆桥”。
如此看来,他选择“闭眼”,既让陈诚还了恩,自己也留了个人情后手,算是笔划算的买卖。
其实回头看这件事,根本不是简单的“谁放了谁一马”。

1950年代的国民党在台湾,就像走在钢丝上,陈诚的“伸手”是为了报恩,也是为了稳住政权;蒋经国的“闭眼”是懂权力分寸,也是怕失了军心、丢了人情。
虽然这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博弈,但也能看到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就算在“白色恐怖”那种冷冰冰的环境里,权力缝隙中也能漏出点人性的微光。

而且必须说清楚,不管当时台湾岛上的人怎么斗,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历史往事,也只是中国历史里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如今档案解密,吴石的子女后来留学美国,还回到大陆参加政协,把父母的墓迁到了八宝山,立了块“丹心在兹”的碑。
这段藏了几十年的往事,也终于能让更多人知道,极端年代里,除了斗争,还有些东西值得被记住。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