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暴毙,三女守寡终老,国葬第一人死得蹊跷,真情还是算计?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他34岁病死异国,日本福冈医院遗体无人敢动北洋政府发电致哀,蒋介石亲扶灵柩。

身后位发妻终身守寡红颜知己隐姓埋名至死流泪。

他,到底干了什么,换来国葬头功与满城悲歌?

死得太早

1916年11月8日,福冈,日本医生抢救无效,宣布死亡时,病房静了几秒。

外头的守卫和参谋反应不过来,蔡锷,死了?

34岁,一场急病,说没就没。

消息传回北京,段祺瑞大惊,北洋政府三道加急电文,要求驻日公使“全力收殓”,一纸讣告,全国哀悼,这是民国头一回,给将领办国葬。

可几年前,蔡锷还在北京“纸醉金迷”,整天和名妓小凤仙厮混。

那时候,袁世凯以为自己,钳死了这只“护国鹰”,根本没提防,结果不到一年,这人回云南,举兵起义,一口气打崩袁氏复辟梦。

没人想到,他身体会败得这么快,肠胃穿孔,腹膜炎,紧急开刀,术后并发症接踵而来,躺下两个月没起来。

11月7日,他忽然说:“我冷”,次日就断气。

护国军还没解散,他先走了,军中将士痛哭失声,电令全军停止操练三天。

岳麓山国葬那天,蒋介石亲自扶棺上山,一路脚步颤抖。

国民政府追封“大元帅”,将其灵位列入忠烈祠第一

可这尊“军神”,出身偏僻,起家太快,死得太早,命运像爆炸一样密集、急促,没有回头路。

命里带战

蔡锷1882年生,湖南邵阳人,祖上三代种地,13岁中了秀才,没人料到这个书生以后拿枪杀敌。

读书时天天挨骂,老师嫌他太犟,说“这孩子将来是惹事精”。

1898年,京城维新失败,谭嗣同被杀。

蔡锷从长沙一路跑到昆明,进了云南讲武堂,背地里狂练军事,边背孙子兵法边磨枪。

转折是1904年,官派留学,蔡锷去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蒋百里、张孝准并称“士官三杰”。

常说一句话:“做军人,不是保皇,是为民。”

1907年回国,投奔袁世凯旧部段祺瑞,被安插在云南新军。

没几年,调动军制、裁汰旧将、训练新兵,全都亲力亲为,辛亥革命爆发,把整编后的军队推上战场。

1911年,“重九起义”震动西南,蔡锷直接攻下昆明。

清廷崩塌,滇黔宣布独立,蔡锷任云南都督,此时年仅29岁。

可他反的是帝,革命党内斗太多,北洋干政过深,蔡锷一度心灰,主动辞官,调去北京任参政院议员,“功成身退”,大家以为他就此隐去。

袁世凯想称帝,急着排除异己,把蔡锷软禁在京,那时蔡锷天天出入青楼,留连于“秦楼楚馆”,北洋高层以为他废了,甚至还嘲:“军神变风流才子。”

真相没人知,蔡锷故意借妓女小凤仙作掩护,日夜策划脱身。

1915年底,一张去天津的车票,他趁夜登车,混入货运车厢,绕道香港、广州,连夜奔云南。

一月后,昆明起兵,护国战争打响。

当时蔡锷兵力8000,对上袁世凯手下主力5万。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纷纷响应,短短数月,“南军北伐”成势,袁帝梦碎。

1916年3月,袁宣布取消帝制,6月,暴毙,这个逼袁世凯退位的人,刚好也到了极限。

三女共殇

蔡锷死后,三位女人各自苦了一辈子,没有人真正拥有过他,也没有人真正忘得了他。

第一位是刘侠贞,原配。

刘家与蔡家本是世交,原订姐姐刘淑贞与蔡锷成亲。

婚期临近,姐姐染病,刘侠贞顶上,代嫁,一场换亲,埋下命运伏笔。

婚后十年,育一女名蔡菊莲,夫妻聚少离多,蔡锷四处征战,回家次数屈指可数。

1916年,刘侠贞听闻蔡锷病危,托人托信,没赶上,等见到遗体,棺盖已钉死。

回湘守墓三年,后来带女儿移居美国。

此后一生未改嫁,1957年,病中写下一句话:“菊莲之父,国魂未散。”

第二位是潘惠英,云南邂逅。

1913年,蔡锷卸任都督,以“闲居”之名留在昆明,一次地方宴请,见到潘惠英,举止端庄、性情温和,两人很快同居。

蔡锷曾对密友说:“战场上没有退路,家里要有温处。”

两人育有一子一女,蔡锷病重之际,把潘惠英叫到榻前,只说一句:“抚养子女,别认错人。”话未落泪先流。

蔡锷死后,潘惠英独自抚养孩子,不依亲家,不投外姓,几十年守节,靠缝纫度日,生活极苦,却从未再婚。

1981年离世,墓碑刻:民国蔡将军侧室,潘氏。

第三位,是最被人念叨的小凤仙。

她原名朱筱兰,天津人,八岁被卖,流落北京,后成名妓,“凤仙”之号,绣在帷幔香衾,京中名士趋之若鹜。

1915年初,蔡锷常在她家“留宿”,外人讥笑,军中担忧。

谁也没料到,她是掩护计划一环,蔡锷借小凤仙吸引注意,争取时间,密谋外逃,她清楚知情,一言不发。

等蔡锷奔赴云南,小凤仙忽然搬走,换名换姓,从京城销声匿迹。

蔡锷死后,小凤仙躲在天津郊区,独居,养猫为伴,屋里唯一挂件是一张旧照,蔡锷穿军装,眉眼清峻。

多年后邻人回忆:“老太太每年都要烧纸,哭着喊‘蔡将军’,别人都说她疯了。”

她疯没疯,没人敢说,但真心爱过,也真心痛过。

忠魂不散

蔡锷死了,但“护国”两个字没散。

1917年春,北洋政府特批在长沙岳麓山兴建陵墓,规格定为“国葬”,全国上下公祭七天,长沙万人空巷。

送葬那天,蒋介石亲自随灵柩登山,步步扶棺,蔡锷遗体覆以黄绸,护国军代表手持血书遗训:

“共和若倾,国将何在;将军既殁,魂必不散。”

国民政府后追授上将,也成为民国国葬第一人,

那场护国战争,被视为民国立宪的分水岭,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全国重归共和。

而这场硬仗,主力几乎由蔡锷亲手带出,八千破五万,云南兵横扫四川,逼袁称臣。

战术干净利落,政治姿态鲜明。

蔡锷的死,也被许多学者视作“民国军魂之殇”;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也称他为“志士楷模”。

蔡锷以命护国,以情动人,虽英年早逝,却留浩气长存。

用热血守护共和,用担当写下民族信仰,忠魂未散,精神犹在。

参考资料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蔡锷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6年

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护国战争资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国葬   福冈   北洋   护国军   昆明   长沙   共和   蹊跷   云南   北京   民国   真情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