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购物软件搜耳机,十个结果里八个标着“AI”字样。
价格从一百多到两千块跨度极大,功能介绍看得人眼花缭乱,翻译、转写、智能降噪全成了标配。

作为一个常年用耳机的打工人,说实话我真好奇,这火了三年的AI耳机,到底是真刚需还是商家的营销噱头?
这三年里,AI耳机市场变化快得让人跟不上。
曾经只是少数人尝鲜的概念产品,现在已经走进了大众视野。
洛图科技的报告显示,现在线上卖的AI耳机里,大半都是五百块以下的款式,三百块以内的更是主流。
这背后离不开技术成本的下降,软件上大模型API调用变便宜了,硬件上国产芯片和元器件规模化生产,让入门级产品也能装上核心AI功能。
市场火了,玩家自然就多了。

2024年上半年新增的AI耳机型号就有一百多款,比前一年多了两倍还多。
大家挤在同一个赛道里,价格战在所难免。
塞纳的新品首发价不到五百,小米的高端款大促时能降到三百多,还有些小品牌直接把价格压到两百以内,利润薄得可怜。
光靠低价拼杀可走不远,各个品牌都在找自己的活路。
华为走生态绑定的路子,依托自家的操作系统,让耳机能和手机、电脑无缝衔接。

喜欢华为生态的用户,就愿意为这种流畅体验多花钱,摘下耳机自动切换音频,会议记录直接同步到电脑,这些功能确实戳中了办公人群的需求。
科大讯飞则盯着商务和学习场景深耕,它的AI会议录音、转写功能做得很专业,不少企业白领和老师都是它的忠实用户。
塞纳另辟蹊径,搞起了性价比加形态创新,耳夹式设计戴起来没负担,单耳才4.5克重,精准抓住了学生党和运动爱好者的痛点。
字节跳动也来分一杯羹,靠着抖音、今日头条的内容生态,让耳机能点播视频、生成文章摘要,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
不同的打法对应着不同的消费人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AI耳机的用户评价会两极分化。

经常做跨境生意的人,觉得AI翻译耳机是刚需,不用再扛着笨重的专业翻译设备。
但也有不少人吐槽,买回家发现大部分AI功能用不上,最后还是当成普通蓝牙耳机用。
其实判断AI耳机值不值得买,关键还是看它能不能解决你的高频需求。
那些被吐槽“智商税”的产品,多半是没找对方向。
有的产品堆砌了一堆没用的功能,什么AI健身指导、星座占卜,核心的翻译功能准确率却不到八成。

还有的语音唤醒要喊好几次,翻译延迟高达五秒,体验还不如手机APP。
更离谱的是一些中小品牌,硬件和功能都比不上头部品牌,定价却敢卖到八百以上,自然没人买账。
Canalys分析师说,AI耳机的刚需属性已经被市场验证,2025年全球出货量有望突破一亿副。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品牌都能分到蛋糕,现在市场内卷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近七成的新增产品,核心功能都是翻译、转写、降噪,长得也大同小异,同质化问题特别严重。
如此看来,未来几年AI耳机市场必然会迎来洗牌。

行业会朝着分化升级的方向发展,高端市场会越来越专业,华为、科大讯飞这些头部品牌会深耕商务、医疗、教育等场景,把核心功能做得更精准稳定。
中端市场会主打场景细分,针对运动人群做健康监测功能,给老年人搞方言识别、大字播报,为旅游爱好者设计离线多语种翻译和景点讲解。
低端市场则会走普惠路线,聚焦基础AI功能,价格压到三百以下,拼的就是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
从有线耳机到无线TWS,再到如今的AI耳机,音频设备的每一次革新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AI耳机的故事,本质上是智能终端普惠化的缩影。

它不再只是简单的声音传递工具,正在慢慢变成人体感官的延伸,成为我们和数字世界沟通的桥梁。
现在的市场虽然混乱,但洗牌之后,真正能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读懂用户需求、深耕核心场景的品牌。
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用盲目跟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挑选,才能让AI耳机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角落里吃灰的“智商税”产品。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