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士兵失踪事件,拉开全民抗战序幕

1937年7月7日,夜幕像一块沉重的黑布,悄然笼罩了北平西南的卢沟桥。永定河水在月光下潺潺流淌,水面闪烁着粼粼波光。

卢沟桥附近宛平县城的城墙上,中国西北军二十九军的士兵们身姿挺拔。他们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手中的武器虽显陈旧,却被擦拭得锃亮,散发着冰冷的光泽。

卢沟桥

这个看似平静的夜晚,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不安的紧张气息。

晚上8点左右,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传来一阵骚乱声。这是驻扎丰台的日军在进行军事演习。这段时期以来,日军几乎每晚都在那一带进行军事演习,中国士兵已经见怪不惊了。

但是,11点钟,日军竟然开到宛平县城下,声称在军事演习时,有一名士兵失踪了,要求进城搜查。

驻扎在宛平县城的,是二十九军37师219团。团长叫吉星文,是抗日名将吉鸿昌的族侄。当日本人来宛平交涉时,他正在卢沟桥头巡视。“日本士兵?失踪?”他收到手下的报告后,不禁哑然失笑。还有比这更荒唐的理由吗?

于是,吉星文果断拒绝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

吉星文

日本人恼羞成怒,迅速包围了宛平县城。中国士兵不甘示弱,全员子弹上膛,严阵以待。

那么,日军真的有一名士兵在演习中失踪了吗?确有此事,但与日本人的描述有很大出入。

这名失踪的士兵叫志村菊次郎,是一名来自大阪的二等兵,刚刚来到中国,还是一个新兵蛋子。当晚,他参加军事演习时,突然闹肚子,途中离队,却因为经验不足迷了路,在这陌生的荒野中彻底失去了方向。

志村菊次郎

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得知志村菊次郎“失踪”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他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攻占卢沟桥的机会。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永定河以前曾经叫卢沟河,卢沟桥因而得名。这座桥地处北平广安门外约十三公里处,是当时北平西南交通的咽喉要道,又是平汉、平绥、北宁三条铁路线的交叉中心,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长城抗战以后,日军通过蚕食的方式,逐渐控制了北平的北面、东面、西面,只剩下卢沟桥扼守的西南方向,还掌握在中国军队手里。日军要想占领北平,乃至于控制整个华北地区,首要之举就是攻占卢沟桥,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

牟田口廉也亲自带队前往宛平县城与中国军队交涉。双方展开激烈的谈判。这时候,牟田口廉也又收到报告,说失踪的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经于当晚10点45分归队了。他的失踪,与中国军队没有任何关系,仅仅是闹肚子。

但是,牟田口廉也不想丧失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他忽略了这个报告,依然在7月8日凌晨向中国军队发出最后通牒,强行要求进城搜查。与此同时,他命令驻扎在丰台的日军立即出动,开赴卢沟桥。

吉星文将宛平县城被日军包围的情况先后报告给了二十九军代军长秦德纯和第37师师长冯治安、第110旅旅长何基沣。

秦德纯命令:“确保卢沟桥及宛平县城,日军一兵一卒也不许进入,一寸国土也不能放弃。”何基沣指示:“守土有责,要与县城共存亡。如果他们开枪,我们将迎头痛击。”

接到副军长和旅长的命令,吉星文吃了定心丸,更加坚定了信心。他下令全团:死守城门,寸步不让,如日军来犯,坚决予以回击。

为了防止日军趁夜色进攻,士兵将煤油泼在城墙上点燃,火把映出日军刺刀的反光。

凌晨时分,日军大队人马赶到卢沟桥。他们扬言搜寻失踪士兵,强行冲破中国军队设下的警戒线,并悍然开枪打死阻止他们的排长沈忠明。中国军队被迫还击。

当时,中国军队有两个排计80余人守桥头阵地上。日军有备而来,人多势众。中国军队面临敌众我寡的局面。但是,他们坚守阵地,寸步不让。子弹打完了,他们拿出大刀与敌人呢进行肉搏战。最后,80余人全部战死阵地,为国殉难。

中国军队坚守卢沟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叫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二十九军将领积极调兵遣将,在7月9日收复了卢沟桥和龙王庙等地。双方战线又恢复到事变之前。日军见武力进攻,占不到便宜,便谎称失踪士兵已经归队,这是一场误会,希望和平解决。日军爱好和平吗?当然不是。自1936增加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不断增兵,总兵力达到了2万多人,火炮、飞机、坦克也在成倍,为全面入侵中国作充分准备。现在,他们希望和平解决只是一个幌子,目的只是争取时间调集兵力。

果然,就在7月9日,中日双方代表达成协议的当天,当中国军队撤退后,日军不仅没有撤退,反而大规模集结部队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7月18日,日军从长城各口入侵,向大兴、南苑、丰台等地全线进犯。7月28日,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向北平发起猛攻。驻守在北平的中国第二十九军奋起反抗。经过5个多小时激战,中国守军2000余人伤亡,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

卢沟桥事变像一朵火苗,燃起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熊熊烈火,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正如蒋介石在庐山发布的著名谈话中所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顺便说一句,那个在卢沟桥事变里的肇事者——日本士兵志村菊次郎,事后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奖励回日本老家休息。

只不过,正如中国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讲,1944年10月,志菊次郎第二次被征召入役后,在缅甸战场被新编第一军孙立人部打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历史   序幕   全民   士兵   事件   卢沟桥   日军   北平   吉星   中国军队   中国   县城   事变   军事演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