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武接受记者采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摄
周伟接受采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9月28日,襄阳至荆门高铁开通。千年荆襄古道继战车、驲车、汽车之后,再度迎来时速350公里的钢铁飞龙。
“襄荆高铁的路径与荆襄古道、207国道等路径高度重合。”《荆襄古道》作者、荆门市社科联研究员李柏武说。
往事越千年,钢轨下隐约可见荆襄古道蜿蜒的千年轨迹。
“去年底,我们在襄荆高铁荆门段附近发现了一块清代指路碑。”荆门市博物馆工会主席周伟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披露碑文内容:“指路碑,大清光绪拾二年,南至盐池庙拾伍里,西至象河拾伍里,北至曾家集拾伍里,杨士富施。”
这是一块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年)设立的指路碑,由杨士富出资修建。碑文标注了三个方向的里程:南:距盐池庙15里;西:距象河15里;北:距曾家集15里。
清代指路碑文
“这块碑文印证着襄荆高铁穿越之地,曾经也是车水马龙。”周伟说。
这条沟通南北的交通命脉,如同一条时光纽带,串联起春秋战国的商旅马帮、秦朝驰道的车马喧嚣、唐朝驿站的灯火阑珊,直至今日高铁呼啸而过。
作为呼南高铁通道的关键段落,襄荆高铁北接郑渝、汉十高铁,南联沪渝蓉、荆荆高铁,使荆襄古道这一千年南北大动脉,以崭新的姿态融入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
“我老家在陕西,工作在荆门,已经2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周伟一直都有个期望:回家的路啥时候能更快一些。
“开车需要7至8小时,坐火车普速是最佳线路,一趟下来需要12小时。”周伟说,襄荆高铁、西十高铁全部贯通后,“坐上高铁回家看父母”,3小时到家的愿望都将得以实现。
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 赵培喻 制图
“楚国先民沿漳河而行,走出了最早的荆襄古道。”李柏武介绍,楚国人的祖先受分封来到湖北。彼时楚人沿襄阳、南漳、远安、荆门而行,抵达今天的荆州,而后又通过这条路“逐鹿中原”。这条路,既可借漳河水运之便,又能避开山地险阻,在当时也被称之为“夏路”。
“这条‘逐鹿中原’的生命线,不仅承载着楚军的战车,更运送着丝绸、青铜与楚文化的精髓。”周伟介绍,从荆襄古道周边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典型器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古道迎来第一次“升级”。当阳、远安等新设县邑如珍珠般缀在道旁,官道宽度可容六车并行。李柏武特别指出:“秦楚道”的诞生,标志着这条古道正式纳入国家交通网。
至唐代,古道完成最终定型——基本与今天的207国道高度重合。李柏武感叹,唐朝的兴盛,决定了荆襄古道几乎代代沿用,不断维护。赶考、经商、打仗,这条路在京杭大运河投用之前,一直发挥着南北大动脉的作用。
“在古代,长江是天堑。荆州之地,江狭洲多,最适合渡江。上下游在荆州上岸,赶往北方的都城,由此说明荆襄古道在历朝历代具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功能。”李柏武感慨,从民国襄沙公路的拆弯取直,到今日高铁的穿山越岭,变的是速度与效率,不变的是连接南北的使命。
首发旅客打卡。
旅客展示车票。
首发列车。
建设者乘车体验,阅读湖北日报。
李柏武介绍,这条襄阳-宜城-荆门-荆州的千年通道,曾是帝王将相的事业场——公元208年,刘备“携民渡江”的仁义之师,曹操沿其铺展统一蓝图;在军事棋盘上则是“南北胜负手”,关羽水淹七军的谋略、岳飞收复失地的壮怀,都凝固在古道两侧的残垣间。
当唐诗宋词在此流淌,它化作王维“襄阳好风日”的山水画卷,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归心箭矢;当商旅驼铃在此回荡,它又成为茶叶丝绸的“南方丝绸之路”。如今,高铁钢轨正以350公里的时速,在古道地层上书写新的文明注脚。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