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阶段性的:曾徒步冒雨送你的同事,为什么还是删了你微信?

看到一个短视频博主,讲述自己曾在北京工作,离职回老家时,一位他曾悉心指导的下属同事冒雨徒步送别他。

临别前,这么多年他对同事感情很真挚,同事动情地对他说“以后来北京一定告诉我”。

几年后,博主翻着微信偶然想起这位旧同事,想发个微信问问近况,却只收到一个冰冷的系统提示:对方已开启好友验证。

他愣在原地,万千感慨化作一声叹息。

他说,“如果是年轻的时候,一定会加过去追问,可是如今到了中年,只觉得有些感慨,再无其他。”

我们何尝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曾经无话不谈的人,不知从何时起,静静地消失在人海。

连一声再见都没有,只剩下微信列表里那个再也不会亮起的头像。

人生这趟列车,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本是常态。

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为这些悄无声息的告别暗自神伤?


01 关系的保质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短


现代人总有一种错觉,以为有了微信,关系就能永远保鲜。

于是通讯录里堆满了永远不会联系的人,朋友圈刷着陌生人的动态。

我们沉迷于这种虚拟的联结感,却忽略了真实情感的消逝。

心理学中有个“接近效应”理论: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

当两个人失去了共同的环境、共享的经历,关系的淡化几乎是必然的。

那位北京的同事或许曾经真心感激作者的指导,送别那刻的不舍也是真实的。

但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后,两人的世界不再有交集。

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利益相关,甚至连回忆都会随着时间褪色。

删除微信不是绝情,而是诚实。

诚实面对关系已经结束的事实,诚实为自己腾出空间,迎接新的人。


02 成年人的告别,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


小时候的告别总是轰轰烈烈。

毕业时写满祝福的同学录,分离时抱头痛哭的场面,都让我们相信感情会永恒不变。

成年后才知道,真正的告别往往没有仪式,没有郑重其事的再见,甚至没有一丝预兆。

只是在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你突然发现,有些人已经悄悄退出了你的生命。

就像视频中的作者,直到想要联系时,才发现自己早已被遗忘。

这并非冷漠,而是成年人的默契:既然我们的生活已无交集,不如就此别过,各自安好。


03 珍惜阶段性朋友,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人生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朋友。

二十岁一起疯玩的人,不一定能理解三十岁你的焦虑;事业上的伙伴,未必能聊透你为人父母的喜悦。

每个朋友都带着特定时期的特定使命出现,完成他们的任务后,或许就该体面退场。

最难得的是那些跨越时空的朋友。

即使多年不见,一开口仍能接上上次的话题;即使生活轨迹完全不同,仍能理解彼此的选择。

这样的朋友,是生命馈赠的礼物,可遇不可求。

对待阶段性朋友,最好的态度或许是:在一起时真心相待,分开后衷心祝福。

不强求永恒,不怨恨离去,不纠结“为什么我们不像以前那样了”。


04 删与被删,都是人生常态


那个删除你的前同事,或许也曾盯着你的头像犹豫过。

或许他清理通讯录时,也曾回想起那个雨天送别的场景。

但最终,他选择了向前看,而不是沉湎于回忆。

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气?

删除微信不是关系的终点,遗忘才是。

那些曾经给过我们温暖和快乐的人,即使不再联系,也已在我们的性格、记忆中留下痕迹,成为今日之我的一部分。

所以,不必为失去而伤感,只需感恩曾经拥有。

不必执着于留住所有人,只需珍惜此刻还在身边的人。


写在最后


人生的列车不断向前,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最后陪伴抵达终点的,唯有自己。

但这途中所有的相遇,都值得说声谢谢。

谢谢你们曾经路过我的生命,给予过温暖与陪伴。

即使今后山水不相逢,也祝愿你们在各自的路上,一切安好。

江湖再见,不是无情,而是对生命流动性的尊重。

缘起则聚,缘尽则散,如此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美文   阶段性   同事   朋友   关系   生命   北京   人生   成年人   诚实   安好   常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