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单挑社
最近茅台崩价的消息刷屏了。53度飞天茅台的批发价跌破1700元一瓶,电商平台补贴后到手价一度只要1299元。这对于经销商的影响可以说是伤筋动骨了。
名义上,飞天的出厂价是1160元/瓶,但是核心经销商拿货,需要配货,捆绑一些别的 系列的酒才可以。所以实际算下来1800元左右才刚刚达到盈亏平衡点,现在批发价跌破1700元,意味着卖一瓶亏一瓶。如果长期如此,以后谁还敢囤货?所有很多手里有货的开始大量的出了。这就是最近加速下行的原因。
茅台会就此跌下神坛吗?咱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中国的白酒市场。
其实茅台这家酒厂的历史并不是很悠久,满打满算70来年的时间,那茅台是怎么上神坛的?
贵州茅台镇在新中国成立前,有三家酒坊,成义、荣和、恒兴。

成义酒坊相传是同治年间创立,坊间称为“华茅”。荣和创建于光绪五年,被称作“王茅”。
恒兴烧坊的起源稍晚,资料显示“衡昌烧坊”于1929年在茅台镇创办,在1941年由赖永初收购并更名为“恒兴酒厂”,这就很多人都听过的“赖茅”。
1951年,政府决定把这三家烧坊合并,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从此茅台从民间作坊变成了国家工业体系的一部分。这一步很关键。
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召开。茅台被评为"全国名酒"。此后历届评酒会,茅台稳居第一梯队。
茅台的第一个身份,就是这么来的:国家选定的样板酒。
1954年,开国五周年国宴,桌上摆的是茅台。1955年,万隆会议,周总理带去的也是茅台。1972年,尼克松访华,欢迎宴会上喝的还是茅台。
50到60年代,茅台进入"内供体系",成为中央重大会议和外事活动的常备酒。你去参加国家级的会议,桌上摆的是茅台。你代表国家接待外宾,拿出来的是茅台。
这种"只在最重要的场合出现"的定位,给茅台打上了一个无法复制的标签。
这种背书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但是茅台的产能增长很慢。
需要高温制曲、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起码三年以上贮存。真正从投料到勾调出厂,往往要五年甚至更久。工艺门槛高,需要长时间陈酿。这造成了稳定的稀缺性。你想喝茅台?对不起,产量就这么多,先排队。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起飞,礼赠和商务宴请快速扩张。
茅台的价格也开始一路上涨。90年代,茅台一瓶几十块钱。2000年左右,涨到200到300元。
真正的疯狂从2000年代中后期开始。
2003到2012年,是茅台溢价最疯狂的第一个时期。这段时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暴涨,股市牛市,到处都是钱。高端白酒成了社交货币,送礼必须送茅台,否则拿不出手。
商务宴请更夸张。你请客户吃饭,桌上不摆茅台,客户会觉得你不够重视。你谈生意,拿出茅台,对方就知道你有实力。
那时候的茅台,已经不只是酒了,而是身份的象征。
价格也跟着疯涨。2009年,茅台出厂价涨到499元。2012年,涨到819元。但这只是出厂价,到了市场上,价格翻倍甚至更高。
2012年春节前,茅台的市场价涨到2300多元一瓶。有些地方甚至炒到2500元、2800元。茅台酒瓶子都成了抢手货,很多人专门收酒瓶子转手卖。
但好景不长。2012年底,中央开始整顿三公消费,反腐败力度空前。高端白酒需求断崖式下跌,茅台价格暴跌。
2013年到2016年,茅台市场价最低跌到800多元一瓶,几乎腰斩。很多囤货的经销商亏得血本无归。
那几年,大家都觉得茅台的神话破灭了,高端白酒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但茅台没有垮。它通过严格控制产能、清理渠道、减少配额,硬是把价格稳住了,然后慢慢往上拉。
2017年,茅台开始新一轮暴涨。这一轮比2012年之前还要疯狂。
因为这一轮不只是喝酒的人在买,还有大量的投资客、收藏者、黄牛在囤货炒作。
很多人把茅台当成理财产品。你存银行,利息才多少?你买茅台,放两年能涨30%、50%。有人专门囤茅台,囤几十箱、上百箱,等着涨价再卖。
2017年,茅台市场价突破1500元。
2018年,茅台股份正式把53度飞天茅台的建议零售价定为1499元。但这个价格根本买不到,市场价已经涨到1800元、2000元。
2019到2021年,茅台进入"金融化"的巅峰期。疫情来了,很多人不敢投股市、不敢买房,就买茅台。原价抢到一瓶茅台,翻一倍都有人收。
茅台变成了硬通货。很多人送礼不送现金,送茅台,因为茅台保值、好变现。
2021年初,最高炒到3000多元一瓶。原箱的更贵,因为原箱代表没开封、没动过,收藏价值更高。
那时候的茅台,已经完全脱离了"喝"的属性,变成了一种金融资产。很多人买茅台,根本不是为了喝,而是为了囤、为了炒、为了等涨价。

但这种疯狂埋下了今天崩盘的种子。
当所有人都把茅台当成投资品、金融资产的时候,一旦需求出现变化,价格就会迅速崩塌。
那么这次下跌是因为什么呢?
需求侧变了。白酒消费的场景变了。首先就是餐饮和宴席恢复远不及预期。房地产的衰退,失去了过去那种迎来送往的场合,因此高端礼赠也收缩了。年轻消费者群体慢慢成长为消费的主力,他们更看重性价比,而且不变不喜欢喝白酒。因此高端酒的"刚性需求"变得不再刚性。
这种趋势下,经销商的压力变得很大。经销商拿货要搭售其他产品,综合成本很高。批发价跌到1700元以下,渠道没有了囤货的动机。在加上之前,囤货的各种投资者、收藏者、黄牛,他们手里还有大量的社会库存。一股脑的都抛向了市场。
茅台的供应变得不再稀缺。
这种局面茅台厂家也很难通过控制供应量来扭转局面。因为经销体系外的货,太多了。
整个高度酒市场都在变。
茅台崩价其实不是个案,整个高度酒市场都在变。
中国高度酒的价格,其实跟酒本身的生产成本没有太大关系。都是粮食,成本能高到哪里呢?白酒的价格,主要来自品牌的社交溢价,也就是讲故事的能力。讲故事想要讲的好,听的人多,就要花费不菲的品牌策划费和广告投放。

那就是渠道的层层加价。
以前白酒从出厂到消费者手里,中间经过好几层。
厂家到一级经销商,加价10%到20%。
一级经销商到二级经销商或者批发商,加价10%到15%。
批发商到零售终端,比如烟酒店、超市,加价10%到20%。
零售终端到消费者,再加价10%到30%。
层层加价下来,溢价就上去了。
这些年你会发现,很多酒的价格便宜了很多,原因就是电商把很多中间环节都砍掉了。再加上电商补贴等等因素,整个白酒市场的价格呈现了普遍下降的现象。
未来中国的白酒市场,我认为会有两个趋势的变化。
高端白酒品牌未来的金融属性会慢慢消失,建议零售价与真实到手价将会无限拉近。
100~300元的“口粮酒”将会进入到品质的军备竞赛阶段。价格继续下探的同时,各家的原料、工艺、基酒陈酿年限等等工艺都会不断的卷起来。
中国的高度酒市场,现在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高端酒要回归"喝"的逻辑,口粮酒要靠标准和透明竞争赢得市场。这才是健康的酒类市场应该有的样子。
而讲故事的时代正在结束。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