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月1日),全省幼儿园迎来新学年,众多大班孩子的家长惊喜地发现,他们成为了广东首批享受到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大礼包”的家庭。8月30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有关问题解答,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免除全省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在“入园贵”仍是不少家庭心头忧的当下,广东以先行先试的魄力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的部署要求,以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为千万家庭减轻养育负担。
图源:视觉中国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其公平性直接关系到人生起跑线的平衡。广东此次推出的政策,最鲜明的特点在于覆盖范围的全面性,不仅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儿童的保育教育费,更将经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纳入其中,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标准给予相应减免。这种“无差别覆盖”打破了城乡之间、办学性质之间的壁垒,让民办园就读儿童也能平等享受政策红利。此外,政策还将小学附设幼儿班、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纳入免费范围,确保了特殊群体儿童的教育权益,使教育公平从起点就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平衡好各方利益,广东在制订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时充分考虑了民办幼儿园的运营实际。按照政策规定,民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高出公办标准的部分可按规定收取,如某民办园收费800元/月,参照公办500元/月标准减免后,家庭只需支付300元差额。这种“基准减免+差额自付”的模式,既减轻了家庭负担,又保障了民办园的合理收益。更关键的是,财政部门会对幼儿园因免费政策减少的收入给予补助,通过综合考量在园儿童人数、生均实际收费水平等因素,确保幼儿园正常运转不受影响。这种精细化的制度设计,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政策在推行过程中更具可持续性。
财政补助机制的创新性尤为值得关注。广东不仅延续了2019年建立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拨款制度,确保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元,还在免费政策基础上继续执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儿童保持每生每年1000元的资助标准。这种“基础拨款+专项资助+免费补助”的多元投入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的财政保障网络,形成了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结合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
当然,政策的有效落实离不开严格的监管体系。首先,财政保障是关键,各级财政要及时足额拨付补助资金,根据免学费儿童人数和实际收费水平精准测算补助金额,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幼儿园日常运作和保育教育活动。其次,收费监管必须强化,引导营利性民办园坚守公益属性,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并将收费全部缴入经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银行账户统一管理,有关部门加大专项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乱收费行为。此外,政策实施后还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监测幼儿园运营状况,根据物价水平和办园成本变化,适时调整生均拨款标准和资助金额,并畅通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家长和幼儿园的意见建议,持续优化政策细节,让免费学前教育制度更加完善。
广东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既是落实“幼有所育”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这一举措不仅切实减轻家庭负担,更通过制度化的财政保障与精准监管,为每个孩子铺就公平的起跑线,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注入坚实支撑,亦为全国学前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撰文 陈长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