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夏天热,人都想着怎么凉快点。开空调、喝冷饮、穿得轻薄点,成了多数人的标准动作。
怕中暑、怕晒黑、怕热出毛病,成了首要任务。但有些事,表面看是为了解暑,背后其实正在损害一个比中暑更危险的器官——心脏。
很多人想不到,最容易让心脏出事的季节不是冬天,是夏天。不是运动时,不是吃肉多的时候,而是躺着吹空调、喝着冷饮、睡懒觉的时候。
身体有自我调节的本事,但调节是有范围的。夏天温度高,血管自然扩张,心脏需要多泵点血来散热,工作量本身就在加大。
如果这个时候做了错误的事,哪怕看着不动,心脏压力都可能被推到临界点。
有数据显示,每年七八月,心梗发作人数在南方地区上升11%-18%,而多数人出事前没有明显前兆,也没有传统风险因素。真正的问题藏在一些日常的小习惯里。
有一个很常见的习惯,就是一热就猛吹空调。这看起来是为了让身体舒服些,但对血管和心脏都是双重刺激。
温差太大,血管收缩剧烈,心脏要不断适应收缩和扩张的变化。特别是老人,血管弹性差,这种波动本身就是危险源。
2021年《环境健康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对6800名5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夏季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昼夜温差超过8℃的区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了19.4%。
而家用空调开得过低,是制造温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是温度低不行,是过冷过快地改变环境,对心脏来说是一种负担。
还有一种看似无害的行为——夏天喝大量冷饮。
身体发热时下意识想用冰镇饮料降温,喝起来爽,但冰冷液体快速进入胃部,会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率突变。
特别是饭后大量饮冰水,可能诱发胃肠反射性心律不齐。
《消化与循环杂志》发表的一篇临床观察指出,在连续7天内摄入500ml以下4℃饮料的实验组中,出现室性早搏频率增加约13%。
这还只是短期效应,长期下来,对心率调节系统的稳定性会造成干扰。
再看一个被低估的因素:夏天睡得太多。天热,晚上睡不好,白天补觉成了常态。
问题在于补觉时间太长,会打乱昼夜节律,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转换效率。
心率变异度下降,心脏对压力的适应能力降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针对超2万人群的睡眠研究指出,每天白天补觉超过1小时者,心脏病发生率提高了21%。
这不是睡眠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是睡眠节律混乱导致的自主神经紊乱。人不是机器,但也有系统运行的节奏。一乱,所有调节机制都可能失效。
还有一种行为更容易被忽略:夏天水喝太少。不是不喝,是喝不够。很多人感觉不渴就不喝水,或只靠含糖饮料补水。
这个时候身体虽然出汗,但没有及时补水,会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度上升,增加心脏泵血阻力。
在夏季体液摄入不足的群体中,急性心梗的风险提高了27%,其中多数人在事发前自觉状态良好。等有症状了,往往已经晚了。
这几个习惯看似无关,但都在慢慢改变心脏的工作环境。
很多人以为心脏出问题是“心情不好”“劳累”“血压高”引起的,其实远不止这些。
身体是个系统,心脏是靠全身配合才能稳定运作的。
水分、温度、血管状态、神经调节,每一样出问题,心脏都得补上这个缺口。长期补,负荷就上来了。
有人以为年轻就没事,夏天能跑能跳,吃冷的喝冷的也不见出事。
但年轻人的猝死率并不低,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基础体质好的人反而更容易忽略预警信号。
心率变快、胸闷、头晕这些反应,被当成热累了,错过了干预时机。不是年轻就能撑,而是忽视代价更高。
这就涉及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身体在夏天更容易出现心脏问题,但冬天更少?
这和心脏的供血调节方式有关。冬天血管收缩,虽然压高但负荷稳定,夏天血管扩张,表面看压低了,实则回流不足,心脏要加压工作,反而更容易被“耗空”。
医学上称之为相对低血容量状态。这时候心脏就像在干旱季节工作的水泵,要把有限的血液送到更多的组织去,工作量不减反增。只不过表现形式更隐蔽。
这些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夏天不是休息季,是高风险季。很多人误以为天冷才容易出事,结果热天放松警惕,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特别是那些表面看不出毛病的人群,既无高血压也没心脏病史,但因为日常小习惯不断叠加出风险。不是病来得快,是习惯在慢慢累积结果。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注意喝水、不喝冷饮、空调温度适中、作息也规律,但依旧在夏天出现心悸、乏力、心跳快,是不是说明心脏功能已经出现了下滑?
答案不在心脏,而在甲状腺。夏天是甲状腺代谢异常最容易被忽略的季节。轻度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上升,心率加快、出汗增多、睡眠质量下降。
但由于天气炎热,这些表现常常被误判成“天热正常反应”,导致错过筛查时机。
《内分泌学快报》一项针对亚临床甲亢患者的研究指出,其中48%的人群在最初发病阶段没有任何明显异常指标,仅通过心电图或血液检查发现心率和T3水平轻微升高。
这说明,只靠日常感觉是无法判断身体是否正常的。
真正要预防夏季心脏出问题,不是光靠“凉快”来解决,而是要看身体每一层调节系统是否运行顺畅。
喝水、睡觉、吃饭这些事,虽然简单,但做得对,远比吃药、看病来得有效。
心脏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是突发,是系统长时间调错节奏后的必然反应。别等到症状来了才去补救,调节,得从无感开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生活行为方式和心脏病的患病率[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06):607.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