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你就赢了

真正的亲子关系,不是管教,而是接住;
不是急于指正,而是先懂得倾听。


一|孩子的沉默,是他向世界亮起的红灯

那天傍晚,我看到朋友的女儿一进门就把书包重重一扔,低着头坐在角落不吭声。

她不是吵,不是闹,只是沉默。沉默得让人担心。

朋友试探着问了句:“怎么了,跟同学吵架了?”
女孩抬头看了她一眼,叹了口气,说:“算了,反正你也不懂。”

这一句“算了”,不是结束,而是孩子情绪关机的开始。

沉默,是孩子最响亮的情绪表达。
当孩子不再说,他就不再信你能理解;
当孩子不再讲,他可能已经开始疏远。


二|教育的第一步,不是引导,而是接纳

我们总想第一时间“处理问题”:

孩子回家情绪低落,有人说:“是不是又调皮被老师批评了?”
有人说:“老师怎么总针对你一个人?”
还有人直接开骂:“你怎么又惹事了?”

这些反应看似迅速,实则急于评判,忽略了孩子最先需要的,是情绪的容身之处

他不是在寻求解决方案,而是在寻找一个可以倾诉的人。

在那个被误解、被批评、被孤立的时刻,他最渴望的,不是被分析,而是被理解。


三|每一次情绪爆发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想被爱的孩子

孩子的负面情绪,从来不是“莫名其妙”的。

他可能因为被老师误解而委屈;
因为和朋友争吵而难过;
因为考试失利而愧疚;
甚至,只是因为今天没人注意到他的画而失落。

你以为这不算什么。可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些情绪就像雷阵雨,说来就来,来时猛烈。

不要急着说“你想太多”,更不要说“这事不重要”。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为他在意的事悲伤。


四|接纳情绪,不是纵容,而是爱的表达

很多人担心:
“我接纳他的情绪,是不是就是默许他的错误?”

不。

接纳情绪,并不等于默认行为对错。

它只是一种温和的方式,在告诉孩子:

“我看到你的难过,也愿意理解你。”
“等你准备好,我们再一起谈谈发生了什么。”

当孩子感受到你不是敌人,而是同盟,他才会慢慢卸下防备,说出事情的真相,愿意接受你的引导。

教育最大的智慧,是先共情,后引导;
爱最大的能力,是允许孩子在你面前“真实”。


五|共情之后,引导才有意义

当孩子愿意开口说出事情,我们该做的,不是立刻评判,而是陪他一起梳理

引导,不是训斥,而是和孩子一起“复盘”人生的第一课。

你不是法官,也不是老师,你是他情绪的“翻译官”,是他成长路上的“陪练员”。


六|孩子最怕的,不是被批评,而是不被理解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那些叛逆的孩子,不是天生不好,而是被误解太多;
那些沉默的孩子,不是不会说话,而是说了太多次没人听。

如果一个孩子不再跟你讲学校的事,也许不是因为他长大了,而是他已经悄悄决定不说了。

因为他记住了你每一次打断、否定、敷衍。

教育不是让孩子越来越怕你,而是越来越敢于靠近你。


七|最好的教育,是你愿意陪孩子“一起把事说完”

我曾见过一个温柔的妈妈。

孩子哭着回来,说:“老师误会我上课讲话了。”

她没有急着说“是不是你真的讲话了”,也没说“别理老师就好”。

她只是轻轻说:“你是觉得被冤枉了,对吗?”

孩子点点头,哭得更厉害。

那一刻,她没有用大道理堵住孩子的情绪,而是用一份理解化解了他的委屈。

后来,她才问:“那你希望我们一起怎么处理这件事?”

这就是教育的正确顺序:

先听情绪,再谈对错,最后共商解决。


尾声|接纳,是你能给孩子最深的爱

教育,不只是教知识、讲规矩、立边界,更是:

教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感受、处理内心风暴。

别小看孩子一次哭闹、一次沉默、一次争辩。

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学习如何表达;
是第一次试着和这个复杂的世界打交道;
是第一次,在你面前练习做一个“真实的人”。

而你要做的,就是别关上那扇门。
哪怕只是一次次,温柔地告诉他:

“你可以不完美,但你始终被爱。”


吴钩随笔 | 写给每一位陪孩子走过情绪风暴的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育儿   负面   情绪   孩子   沉默   老师   误解   批评   朋友   对错   世界   委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