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8元大象粪甜品卖爆!本地人嗤之以鼻,网红餐饮到底谁在买单

咱就是说,现在这餐饮界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上海有家云南菜馆子,推出一道甜品,3888块一位,还得提前预约,

这菜奇葩在哪呢?它用上了大象的粪便,店家还玩起了悬念,

说这道“大餐”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你用餐过程中的某一环。

这菜名也挺有“诗意”,叫“鲜花插在象粪上”,据说口感是“tree tree的”,

消息一出,网上直接炸了锅,有人骂疯了,有人却真跑去尝鲜,

先别急着掏出手机骂娘,因为这道刷新三观的“象粪料理”,

恰恰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当下火遍一线的“云贵川Bistro”的真实面目。

一场精心包装的“山野幻梦”

咱们先弄明白,“云贵川Bistro”到底是个啥,

“Bistro”这词,原本是法国巴黎街头那种接地气的小酒馆,卖点简餐喝点小酒,氛围轻松,

可这词一到中国,尤其是在上海,立马就“飞升”了,成了精致、小资、有格调的代名词。

于是,“云 new balance Bistro”就成了一门绝妙的生意经,

你想想,把云贵川那种原始、粗犷、带着泥土味的山野气息,

硬是塞进了一线城市寸土寸金的商场里,再用法式小酒馆的调调那么一包装,

这是什么?这就是给精神上想“逃离北上广”的都市白领们,量身打造的一座“赛博桃花源”。

这些餐厅,装修上是下了血本的,要么把热带雨林搬进来,

绿植藤蔓缠绕,灯光昏暗,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吃饭,像是在探险。

要么就用金属和岩石造景,搞出一种山洞、末世废土的感觉,来这吃饭的个个都像贝尔·格里尔斯。

环境氛围拉满了,菜品更是主打一个“出片”,人均两三百,菜量不大,摆盘极其讲究。

酸汤鱼不再是贵州人家大锅里乱炖的家常菜,是要像“惠灵ton牛排一样被端上烛光晚餐”,

服务也得跟上,有的店里服务员穿着民族服饰,在你身边轻声细语,还有表演助兴。

菜品猎奇、拍照好看、气氛高级、社交有话题,简直就是餐饮界的“六边形战士”,

你仔细咂摸一下,这味儿对吗?云贵川菜的灵魂,

本在于它的“野”和“真”,大山的阻隔,让当地人就地取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

酸汤鱼的酸,是米汤自然发酵的酸,包浆豆腐的香,是街头巷尾最朴实的烟火气,

这些菜的底色,是便宜、实惠,是劳动人民在有限条件下创造出的美味,

到了Bistro里,一切都变了,野性被驯化,真实被包装,

那股子生机勃勃的“烟火气”,被标准化的流程和冰冷的液氮所取代,

你吃的不是一顿饭,而是一个被精心设计出来的“体验产品”。

当“小当家”走进中央厨房

最近,成都一家新开的云贵川Bistro“云涧谣”就挺有代表性,

它开在最繁华的商业区,一进去,干冰烟雾缭绕,头顶是模拟的星空,耳边是采集自云南高山溪流的白噪音。

它的一道招牌菜叫“雨林深处见牛肝”,卖198元,

菜端上来,仙气飘飘,几片牛肝菌下点缀着翠绿的叶子,旁边还有个小喷壶,服务员会告诉你,

里面装的是“西双版纳的晨露”,让你喷在菌子上增加风味。

一位美食博主去探店,视频拍得那叫一个美轮美奂,

后来有自称是“云涧谣”的前员工在评论区爆料,说所谓的“晨露”就是农夫山泉,

牛肝菌也不是什么稀罕货,为了保证全年供应,大部分用的是人工菌,

上菜前撒点牛肝菌粉末提提味,食客立马就被那股“鲜味”给迷糊了。

店里卖得最好的酸汤鱼,那锅灵魂酸汤,根本不是店里熬的,

是由总公司中央厨房统一生产的预制调料包,保证全国每家分店味道都“一模一样”。

这就像现实版的《中华小当家》,只不过小当家做菜靠的是“爱与想象力”,

这些Bistro靠的是中央厨房和食品工业。

这种操作,正在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怒江的野生松茸太贵、季节性太强怎么办?

用四川雅江的种植松茸代替。贵州的稻田鲤不好运输怎么办?用没刺又便宜的巴沙鱼片

传统的酸汤需要长时间发酵,工序复杂,现在有了预制料理包,一撕一倒,加水就行,

本该用炭火慢烤的辣椒,直接用液氮速冻,追求一种“科技感”。

为了制造话题,各种“黑暗料理”层出不穷,烟熏血旺配可颂、霉豆腐做的提拉米苏、肥肠冰粉、酸菜炒汤圆……

这些菜光听名字就让人精神一振,

它们将云贵川的元素像乐高积木一样随意拼接,创造出看似新奇,实则毫无根基的“创意菜”。

商业化的筛子,把大山里日复一日的辛劳、代代相传的智慧,全都筛掉了,

只留下那些最容易复制、最适合拍照的光鲜表皮,

这让很多真正懂行的人,尤其是云贵川本地人,感到哭笑不得,

在很多热门探店视频下面,总能看到这样的留言:“求求你们,别再侮辱我们云贵川了!”

资本的“金手指”

你可能会问,既然这么“假”,为什么还能火得一塌糊涂,引得红杉资本这样的顶级投资机构纷纷入局?

这背后,是资本玩转餐饮市场的三板斧,招招都精准地打在了年轻消费群体的痛点上。

第一板斧:“自宫”式的成本控制,

资本最擅长的就是规模化和标准化,他们投资的头部品牌,比如“山石榴”、“边陲卤蛊”,

上来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中央厨房和强大的冷链系统。

通过和产地合作,大规模采购,再把复杂的烹饪过程简化成几个标准化的料包,

这样做,虽然牺牲了菜品最地道的风味,极大地降低了对厨师的依赖,保证了快速复制扩张的可能性。

他们很清楚,在网红餐饮这个赛道,谁第一个跑起来,谁就能抢占市场,后来的模仿者,连汤都喝不上。

第二板斧:“精分”式的品牌定位,

云贵川Bistro的目标客户,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白领,它的定价,却常常向国际高端餐饮看齐。

一碗在云南本地卖8块钱的米线,到了上海的Bistro里,能卖到78元,

一份成本几十块的炒菌子,标价超过200是常态,这种“价格刺客”行为,注定了它的复购率不会高。

资本不在乎,因为这个模式本身就不是靠回头客,它赚的就是信息差和地域差的钱。

同一个配方,换个城市,换个装修,价格就能翻上6到10倍,这利润,比很多高科技产业都吓人。

第三板斧:“残废”式的营销引流,

口碑不行,复购率低,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烧钱买流量,

打开短视频平台,铺天盖地的帅哥美女探店博主,

用着“好吃”、“可以点”、“绝了”这样高度同质化的词语,带你“云体验”一家又一家“神仙Bistro”,

为了制造噱头,甚至还搞出“环绕式喂饭”这种匪夷所思的服务,

最终,餐厅的运营成本,大头没有花在食材和研发上,而是流向了广告营销公司和网红博主的口袋。餐厅本身,成了一个广告公司。

当行业增速放缓,泡沫开始显现时,最先受伤的,往往是那些跟风加盟的创业者,

资本,早已在最高点完成了套现离场。

总结

说到底,“云贵川Bistro”的爆火,本质上是踩中了现代都市人的一种精神需求,

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寻求一次短暂的“逃离”和“放纵”,

它用高颜值、重口味和充满异域风情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低成本、无风险的情绪释放出口。

我们花几百块,买的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张可以发在朋友圈的照片,一个“我在别处”的证明,一种“悦己”的心理满足。

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既保留了地方风味之“根”,又能开出创新之“花”的餐厅出现,

到那时,我们才能真正吃到有故事、有温度,更有灵魂的“漂亮饭”。

信息来源:

企鹅吃喝指南:《近期吃饭心得:感受沪币汇率》

北大纵横:《人均两千吃不饱,这家餐厅被骂上热搜:年轻人的钱,越来越好骗了》

央广网:《大象粪便做甜品、3888元一位还得预约!这家餐厅火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美食   本地人   嗤之以鼻   甜品   买单   大象   餐饮   板斧   餐厅   资本   厨房   中央   料理   液氮   店里   晨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