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苏刘溢10岁高考,以566分考入南科大,一年后结局唏嘘不已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2010年夏天,山东泰安的苏刘溢用566分的成绩,成了全国最小的高考生,被南方科技大学破格录取时,全网都在说这是 “天选之子”。

可谁能想到,仅仅一年时间,这位万众瞩目的神童就闹出退学风波,从此淡出公众视野,21岁那年再被提起,只剩满网真假难辨的传言,他的故事到底藏着怎样的遗憾?

苏刘溢2000年出生在泰安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小工厂的工人,2010年那会儿每月工资才1000 块。

跟很多普通家长一样,他们没想着刻意培养 “天才”,只是顺着孩子的兴趣慢慢引导。

一岁半的时候,爸爸就陪着他玩小猫钓鱼的游戏,嘴里喊着数字,让他用工具钓对应的数字卡片,不知不觉就把数数的本事教会了。

后来又在生字卡片上贴小铁圈,让苏刘溢拿着磁铁吸着认,两岁的他已经能翻看简单的儿童画册和课文,三四岁时更是对科普书、文学书爱不释手,那些在别的孩子眼里枯燥的文字,他能看得津津有味。

这种天赋在电脑上表现得更明显,妈妈下岗培训学电脑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跟着看,没多久电脑知识就超过了妈妈。

别人的童年在玩玩具、看动画片,他却捧着厚厚的《电脑迷》合订版翻来覆去地看,不满足于基础操作,还主动琢磨编程和设计。

9岁那年,他用不到一个月时间,自己命名了一套系统软件,短短一个月就有100多人注册成为会员,这份动手能力和专注力,连成年人都未必能比。

可天赋背后,是成长轨迹的 “断层”,幼儿园的时候,苏刘溢就对每天重复的简单知识提不起兴趣,父母没办法,只能把他接回家自学。

小学升学前,他已经把小学所有课程学完了,7岁那年父母想让他接触集体生活,找了好多学校,终于有一家愿意接收他直接上五年级,结果他只上了两天半就 “毕业” 了。

不是因为学完了,是不小心摔破了手,父母心疼接回了家,老师特意跟家长说,苏刘溢上课根本不用听讲,小学知识他全懂,不如直接送中学。

就这样,苏刘溢的求学路一路 “跳级开挂”:7岁进初中,泰安博文中学的校长让他测了古文朗读和初中几何,没想到他不仅数学题解得又快又对,古文也读得流利,当场就录取了。

学校还专门为他成立了教学小组,量身定制课程,他用一年时间学完初中所有内容,还在 “博文杯” 三科竞赛里拿了第一名。

之后被校长推荐到市二中读高中,8岁的他在高中校园里像个 “小不点”,老师同学都把他当宝贝呵护,他用一年时间又学完了高中课程,9岁就具备了高考的实力。

2010年6月,10岁的苏刘溢跟着妈妈坐火车去济南参加高招咨询会,小小的身影一出现,就被围观的学生和家长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镜头,他还挺谦虚,说自己考得一般,理综没发挥出正常水平,可566分的成绩,配上10岁的年龄,已经足够震撼。

要知道,高考考场对成年人都是体力和耐力的考验,对他来说,能坐完整场考试简直是奇迹,考前半小时他形容是 “干熬”,每门课都提前半小时交卷。

虽然这个分数离一本线还有差距,但 “全国最小高考生” 的标签,让他成了媒体追捧的传奇,“泰安神童” 的名号传遍全国。

那段时间,妈妈带着他见了好几所高校的招办人员,山东大学因为分数不够提档线拒绝了,就在大家以为他要复读的时候,南方科技大学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学校专门组织人员考察,发现他虽然有些基础知识薄弱,但数学天赋极高,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都远超同龄人。

面对老师的提问,苏刘溢说自己会洗衣服,也能管住自己上课,朱清时校长特别喜欢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直接破格录取了他。

入学后,校长还经常买学习用品鼓励他,妈妈也陪着他住在学校宿舍,市民长跑日的时候,他跟着教职工和研究生一起跑步,那会儿所有人都觉得,这颗新星未来可期。

可大学的自由环境,终究暴露了他成长中的 “短板”,中学和高中时,有老师专门呵护、同学包容,他偶尔顽皮锁教室门,大家也只当是小孩子淘气。

但大学里,同学都是十几二十岁的成年人,他的年龄差距和行为习惯,让他很难融入。

上课的时候,他会不停地摘眼镜、戴眼镜,还会用笔在头上摩擦起电,然后去碰女生的头发做实验;要是觉得老师讲得无聊,就直接起身离开教室,多数时间待在公寓里自学。

妈妈解释说,不是孩子听不懂,是课程太简单,他觉得无聊才走的,但他从来没经历过真正的集体生活,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还停留在孩童阶段。

记者采访的时候,一拍照他就用手捂住脸喊 “怎么老拍我呀”;大家聊天的时候,他会突然发出怪叫吸引注意力;招生考试时,还会在教室里跑来跑去。

这些在小时候被当成 “可爱” 的行为,到了大学集体环境里,就成了难以融入的障碍,校方后来提到他离开的原因,说 “他只是太想家了”,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这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在成年人的世界里 “水土不服” 了。

消息传开后,南科大的老教授惋惜地说 “听到他离开的消息,心在流血,脸在流泪”,朱清时校长也表示学校不会放弃,会定期派老师上门一对一辅导,还特意澄清 “不是退学,是暂时回家调整”。

可大家都清楚,南科大已经是氛围很自由的创新型大学,这里都适应不了,其他学校恐怕更难。

当记者去家里采访时,还能听到楼上传来苏刘溢的歌声,他似乎还没意识到,这次 “暂时离开”,意味着他的 “神童光环” 正在慢慢褪去。

其实妈妈刘欣欣一直很清醒,她从来没觉得儿子是 “过目不忘” 的天才,坦言儿子有时候知识点也要看好几遍才能记住,只是把学习当成了爱好。

面对外界 “急于求成” 的质疑,她也很无奈,说自己没强迫孩子,都是顺着他的兴趣来。

她和丈夫都听过 “伤仲永” 的故事,特别怕 “神童” 这个大帽子给孩子带来压力,反而希望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快快乐乐成长。

一晃到了2021年,苏刘溢21岁了,出于保护,网上再也没有他的官方消息。

有人说他风光不再,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有人说他进了科研公司,年薪200万还拿了奖;还有人说他去了国外发展,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

各种传言满天飞,却没人知道真实情况,曾经的神童彻底变成了 “江湖传说”,回头看苏刘溢的故事,其实是个很典型的教育样本。

他的父母用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值得所有家长借鉴,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但 “跳级式” 的教育,虽然让他早早展现了智力天赋,却也让他跳过了集体生活的磨合、社交能力的培养、心性的慢慢成熟。

我们总羡慕神童,觉得他们是天选之子,却忘了天才也需要 “人间烟火”。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智力的开发,更需要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些 “软实力”,是学校课本教不会的,只能在日复一日的集体生活、与人相处中慢慢积累。

苏刘溢的遗憾在于,他的教育只加速了智力的成长,却忽略了其他维度的同步发展,等到进入需要全面能力的大学,问题自然集中爆发。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出类拔萃,但教育不是 “拔苗助长”,更不是牺牲全面成长去追求 “早慧” 的标签。

苏刘溢的故事告诉我们,就算是天才,也需要遵循成长的自然规律,需要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心性成熟。

天赋是上天的馈赠,但只有配上完整的成长经历、健全的人格,这份馈赠才能真正发光发热。

而他的故事,也该给所有家长提个醒: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只会学习的 “天才”,而是养育一个能适应社会、内心丰盈、全面发展的普通人。

毕竟,平凡日子里的踏实成长,才是大多数人最稳的人生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育儿   神童   年后   结局   孩子   泰安   天赋   妈妈   老师   学校   家长   能力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